在当今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部第二教研室紧跟教育技术发展潮流,于10月24日在G302智慧教室成功举办了一场以“1+1”模式的“AI赋能教学,驱动课堂创新”为主题的教学分享会。本次会议由副教授孔中敏老师主持。此次活动旨在展示AI技术如何赋能《大学英语(1)》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在真实语境中掌握外语技能,实现更高效、更个性化的学习体验。赵志伟、杨邑宁、彭宇红、陈景星四位教师围绕各自的课程主题,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了AI技术如何与传统教学方法深度结合。这些创新的教学设计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显著改善了他们的语言能力和思辨能力。
第二教研室全体教师参会
首先,赵志伟老师带来了他在Unit 1 Fresh Start单元中的AI赋能写作教学案例。他采用了Kimi和Quillbot两款AI工具,以学生撰写自我介绍信为任务,帮助他们克服写作中的常见困难。赵老师指导学生先通过Kimi生成初稿,借助AI实时提供的词汇和句式建议,生成具有个性化的英文信件。接着,学生将初稿导入Quillbot进行进一步的语法检查和词汇改写,从而完善写作的准确性和表达的多样性。这一过程不仅帮助学生从容应对英文写作的挑战,还通过多轮AI反馈培养了他们对语言表达的敏感度。更为重要的是,在学生之间的互评环节中,他们彼此分享和比较不同的表达方式,有效促进了知识共享和共同进步。因此,赵老师的课程设计不仅实现了写作能力的提升,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批判性思维。
赵志伟老师做AI赋能教学实践分享
接下来,杨邑宁老师以Unit 2 Loving Parents, Loving Children为主题,通过AI辅助来增强学生在情感表达和逻辑思维上的写作能力。她的教学设计旨在通过AI辅助写作反馈,让学生从四个维度——主题一致性、段落连贯性、词汇丰富性和语法准确性——提升文章质量。学生首先根据课程要求撰写一篇关于亲子关系的短文,随后在“文心一言”平台上设置具体指令,让AI从不同角度进行评估。学生根据AI生成的反馈逐步优化文章结构和内容,使得文章的逻辑性和连贯性得到了显著提升。杨老师指出,这种互动式写作练习帮助学生掌握了文章结构调整的技巧,同时培养了自我修改的意识,激发了学生在语言学习中的主动性。
杨邑宁老师做AI赋能教学实践分享
此外,彭宇红老师设计的基于AI技术的阅读理解与总结写作课程由杨邑宁老师代为分享。在Unit 2 “A Child’s Clutter Awaits an Adult’s Return”单元的教学中,彭老师的设计引导学生使用豆包软件完成课文总结,并通过AI工具优化语言表达。学生首先设定指令,通过豆包生成100字的总结草稿,接着根据AI提供的反馈进行内容修改,最终形成条理清晰、符合课文主旨的总结。杨老师介绍,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使用AI进行语法检查,从而确保总结的准确性和流畅度。总结作品完整记录了学生从初稿到最终稿的思维转化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学生不仅掌握了信息归纳技巧,还增强了语言表达的精准度。杨老师指出,彭老师的设计帮助学生不再局限于被动理解课文,而是主动思考和灵活表达,从而显著提升了他们的阅读理解和总结写作能力。
杨邑宁老师代彭宇红老师做AI赋能教学实践分享
最后,陈景星老师展示了AI在词汇和翻译教学中的多元应用,以Unit 1和Unit 2为基础,利用文心一言平台生成词汇教学材料,让AI帮助学生检测和理解文章中的生词和文化背景词汇。此外,陈老师还通过图像生成工具如豆包和文心一格,为学生创设生动的词汇记忆情境,加深了他们对单词的理解和记忆。在翻译教学中,他指导学生通过AI进行初步翻译,随后对译文进行调整,使表达更具准确性和自然度。陈老师强调,AI的引入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词汇掌握和翻译技巧,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翻译练习中不断追求更好的表达。
陈景星老师做AI赋能教学实践分享
此次分享会展示了第二教研室在“1+1”模式之AI赋能教学方面的前沿探索。四位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运用AI技术,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体验到个性化反馈的力量,并在多轮修改中不断进步。通过AI赋能的写作、阅读和翻译练习,学生们不仅快速提升了外语学习技能,还在课堂上培养了独立思考和批判性分析的能力。AI技术不仅是学生学习的智能助手,也是教师教学的有力支持,助力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未来,第二教研室将继续探索AI在教学中的创新应用,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帮助他们在学习道路上不断成长。(大英部 朱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