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部(下称大英部)负责全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大学英语学习,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同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为终极目标。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下称《指南》),大英部对原来仅有的通用语课程进行了补充,扩充了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根据《指南》,大英部在2017级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通用英语课程模块,包括《大学英语》、《英语视听说》、《英语口语》等课程,专门用途英语(简称ESP)课程模块,包括《金融英语》、《旅游英语》、《科技英语》等课程,以及跨文化交际课程模块,包括《美国概况》、《中国文化概况(英语)》、《英语报刊阅读》等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使学生通过三个模块的学习后,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未来工作中能够有效地使用英语,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发展的需要。
为了更好地实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2017年上半年,大英部派出了若干名老师分别参加了校外多个ESP课程研修班、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研修班以及多个研讨会,并于本学期开学前,即8月30日与8月31日,召开了研修班汇报会,由参加各期研修班和研讨会的教师代表发言,分享所获得的教学动态信息与先进的教学理念,从而为新学期的教学工作提供了启发性的思路。
大学英语通用英语课程以为学生打下良好的英语基础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专门用途英语(ESP)课程则是在学生通过通用英语课程学习中打下的英语基础上,给学生输入与其专业相关的英语知识,注重专业情境中英语语言技能的培养,使其在随后的英语专业课程中能顺利以英语为媒介语来学习专业知识。为理清思路,避免与相关专业学院所开设的专业全英/双语课程重复,大英部与经济学院、管理学院,协同教务处,于10月9日在G208召开了多个部门课程协调会议。大英部强调,ESP课程是架于通用英语与专业全英/双语课程之间,起必要的衔接作用。在明确ESP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后,经管两院就其所开设的专业,对相关专业全英/双语课程一一作了介绍,明确此类课程应以英语为工具,使用英语教材,通过英语授课,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三个教学部门的领导老师在协调会上达成了共识,遵循学校强外语的教学方针,各部门应充分利用我校学生的28个英语课程学分,提升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更应赋予学生在英语环境中进行工作的能力。
针对“十三五”规划的改革师资要求,大英部教师在承担通用英语课程教学的同时,均选择一至两门ESP课程或跨文化交际课程。为提高各模块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效果,大英部教师将通过与专业教师的交流、观摩授课或参与校外的专业师资培训,成为双师型教师。
此外,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大英部开展了十余项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包括非竞赛类的系列活动,如英语语音诊断室、全英语讲座、英语时空室等,与竞赛类活动,如“南国杯”大学英语演讲比赛、写作比赛、阅读比赛等,在全面提升我校学生英语实践能力和英语应用能力的同时,也为我校储备英语人才,备战各项全国英语技能竞赛。为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各种练习机会,遵循“做中学,学中用”,学生对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参与度将纳入其大学英语课程平时成绩的计算中,同时,大学英语课程总评中,平时成绩占60%,期末考试占40%,充分体现注重学习过程的教学理念,鼓励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把握更多的机会应用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