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筑梦,返乡为民

​——中国语言文化学院第三党支部大学生寒假“返家乡,知民生”社会实践活动(五)

发布者:中文学院-李明杰发布时间:2025-04-02浏览次数:11

       本网讯 2025年寒假期间,中国语言文化学院第三党支部的同志们以青春之名、赴家乡之约,积极开展寒假“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活跃在街道、社区、乡村等地,在助力实现乡村振兴、社会基层服务、传承红色文化等各领域,勇担当、善作为,用实践行动展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扎根田野,科技赋能乡村振兴

(吴梓灵同志学习智能灌溉)

  吴梓灵同志走进家乡农业实践基地,亲身参与现代化农业的探索与实践。在智能温室大棚中,她学习精准灌溉技术,协助农户推广生态种植模式,并与当地农民深入交流。面对农户对新技术的渴求与市场波动的担忧,吴梓灵深感青年学子责任重大。她表示,现代农业需要科技与人文的双重赋能,希望能将知识带回乡村,助力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并通过电商平台为家乡带货。她的实践不仅让传统农业焕发新机,更坚定了以智慧反哺乡土的决心。  

书香润童心,服务暖人心

(江婉宁同志为儿童讲解绘本内容)

  在仁化县图书馆,江婉宁同志以细致与耐心点亮了阅读之光。她整理儿童图书、引导小朋友阅读绘本,并为老年人解答报刊疑难。一次,有个四岁男孩因父亲有事独自在图书馆等待,江婉宁陪伴在侧,为他讲绘本故事。在这段温馨时光里,深深触动了江婉宁。在图书馆这段志愿服务中,她深刻地意识到,图书馆作为 “知识港湾”,真正做到了零门槛开放,无论老幼贫富,只要怀揣一颗热爱阅读的心,就能在这里汲取养分,收获温暖与力量。通过这次志愿服务活动,她不仅提升了沟通能力,更领悟到公益服务对城乡文化建设的深远影响。未来,她将继续投身文化志愿服务,让书香浸润更多心灵。  

知识反哺,点燃乡村希望

(冯秋莹同志协助参与分享会现场)

  冯秋莹同志在考研保研经验分享会中,化身“服务者”与“学习者”。从会场布置到活动执行,她见证了优秀学子用家乡话传递经验、为备考生答疑解惑的动人场景。最令她动容的是这样一个画面:一位乡村学子举起手机拍下幻灯片时,眼中闪烁着求知的光芒。这使她深感“知识反哺”的力量。“乡村振兴不仅要物质支持,更需精神引领。”这句感悟叩击着她的内心。因此,她呼吁更多青年将个人成长融入乡土发展,以知识为火炬照亮乡村未来。

科技便民,服务彰显温度

(张颖琳同志协助游客办理签证手续)

 张颖琳同志在开平市公安局出入境办证大厅的志愿服务中,成为“科技与人文”的桥梁。她帮助群众操作自助制表机,主动向老年人伸出援助之手。当一位子女在外的老奶奶因不识字而手足无措时,张颖琳耐心协助填写表格,收获连声道谢。她反思道:“效率不应忽视弱势群体的关怀,人工服务与科技便利需并行。”通过此次实践,她更加坚定理想信念,将以更积极的姿态投身公共服务。  

智慧出行,践行人文关怀

(汪倩茹同志协助指引旅客)

 汪倩茹同志坚守高铁站志愿服务一线,化身现代交通的温情纽带。在自助售票区,她创新“一观察二询问三引导”工作法,累计帮助43位老年旅客完成购票,妥善处理突发问题;对于重点旅客通道,她协调母婴候车、疏导滞留人群,以细致服务传递城市温度。面对长者对智能设备的适应难题,她深有感悟:“服务之智在于预判需求的目光。”通过跨岗协作与实践磨砺,她深化了对“人民铁路为人民”理念的理解,更坚定了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并行的方向。未来,她将参与设计车站适老化服务方案,探索“银发通道”标准,用行动诠释志愿精神,让科技时代始终流淌着人性的暖意。  

  志愿服务精神薪火相传,青春担当步履永不停歇。随着寒假“返家乡,知民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圆满收官,中国语言文化学院第三党支部的同志们满载实践感悟、积累成长印记,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扎根乡土、服务民生。他们将继续以初心为炬、以实干为帆,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中挥洒汗水、播撒希望,用青春的热忱与智慧谱写家乡繁荣发展的崭新篇章!


(文/陈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