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与科研相长——中文学院学术沙龙

发布者:中文学院-李明杰发布时间:2025-03-21浏览次数:12

        本网讯 为深入探讨教学与科研相长学术问题,提升我院教师的科研能力,中国语言文化学院联合经典传承与文学教育研究团队,于2025320日下午3点在G403课室开展以“教学与科研相长”为主题的学术沙龙。全院教师齐聚一堂,共研共讨共创,围绕本次学术沙龙的主题针对性地提出了富有新意的观点。本次会议由中文学院吴晟副院长主持。

(学术沙龙现场)

  活动伊始,吴晟副院长提出本次活动的关键是讨论教学与科研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相互促进,相辅相成。通过两个例子引入了本次学术沙龙活动的主题,并在发言中指出,教学不能只停留于对书本知识的传授,要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打破思维的惯性,转换思想,发散思维,锻炼自主思考的能力,从而进一步的达到教学目的。最后,他强调教学与科研应当是紧密联系,教师应当将教学与科研紧密联系起来,一方面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从课堂教学中获得科研选题;另一方面要关注学术动态、持续性地躬耕于自己的研究方向,将研究成果及时反哺于课堂教学。做到真正的教学与科研相长。

(吴晟副院长主持)

  姜国钧教授以自身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切入,表明了课程是师生在课堂上通过对话共同构建的一个开放的知识体系,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完成,学生在与教师的对话中收获新知。因此课程观和教学论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脱离课程观的教学论是背离实际的,无论是在何种情况下,课程的设置都要遵循教学实际进行。姜国钧教授还提出,人是具有多样性的个体,因而由人主导的科研的过程是富有创造性的,要灵活的将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当中,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而富有意义的课堂教学。

(姜国钧教授发表观点)

  薛梅副教授以近来热门的人工智能写作为议题,认为在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的时代,其写作能力的飞速进步对传统写作模式带来巨大冲击。曾经人工智能写作纯粹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没有情感,文笔甚至语体风格,通篇文章读来没有丝毫意味。但如今,人工智能在经历一系列训练后,尽管仍不能理解情感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却能照猫画虎,写出模板化的煽情文章。薛梅老师表示,人工智能的这一改变给她带来了很大的危机感,促使她开始尝试将人工智能的益处融入到科研方向上,并将在这一研究上的成功范例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薛梅副教授进行发言)

  冯薇副教授由日常教学中碰到的一些问题作为引入,表示教师在科研领域上能取得的成就与日常教学是紧密关联的,科研不能脱离教学而独立存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更加注重细节。有常言道:“细节决定成败”,她指出,学生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产生问题,而教师应当敏锐的洞察这一点,并巧妙利用学生的困惑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在讨论中自行解开疑惑。此举既解决了学生在学业上遇到的问题,同时也让学生在学习中有获得感,锻炼了其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教师要擅于发现这些细枝末节之处,并琢磨如何带领学生解决这些问题,与学生共创良好的课堂氛围。

(冯薇副教授提出个人见解)

  曲鸿雁教授就中文学院目前存在的一些状况进行了简要总结,提出教师团队作为教学的主心骨,在科研之余,更应该将重心放在教学上,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做好教案,进入状态,不盲目的为了考试而推进教学进度,要将教学的内容真正落到实处,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教师要把控好自己的课堂,构建属于自己的课堂架构体系,多汲取经验,形成属于自己的课堂教学风格,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实现自我能力的提升。

(曲鸿雁教授进行观点阐述)

  徐琼教授认为,学习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教学与科研上取得的高度,都离不开持之以恒的学习,必须要将学习放在第一位。她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不能只拘泥于传统的授课模式,要灵活的将更加现代化的方式融入其中,思考如何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教师在不断汲取知识的过程中提升自我,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教学当中,为学生打造质量更高、更丰富有趣的课堂体验。

(徐琼教授表达观点)

  活动现场学术氛围浓厚,与会教师们专注地聆听每一个发言,不时低头记录要点。轮到发言时,每位老师都展现出严谨的治学态度,有条不紊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结合大量实际案例,深入浅出地分享自己独特的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思维的火花在交流中不断碰撞绽放。

  在活动尾声,吴晟教授就本次探讨教学与科研相长问题进行了总结,指出大学的教育应区分于中学时期的应试教育,要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怀疑和批判的能力,激发创新思维,成为有思想的新时代的青年。在座教师应认真体会“教学相长”这四个字的含义,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敏度和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够拥有一技之长,毕业后成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之材。

(与会教师合影留念)



(文/申雨辰)

(摄/申雨辰)

(编辑:黄韵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