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络清晰、思考精准、表达到位:课堂效果的三点保障

——中文学院教师业务培训

发布者:中文学院-李明杰发布时间:2025-03-21浏览次数:29

          本网讯    2025320日下午,中国语言文化学院教学楼G403开展主题为“脉络清晰、思考精准、表达到位:课堂效果的三点保障”的教师业务培训。本次会议由王毅院长主讲,中文学院全体教师参会

        会议伊始,王毅院长笑言“培训”一词不甚妥当。技术学科、自然科学,乃至部分社会科学,可能需要培训;但人文学科主要靠个人的读书、思考、领悟、成长,当然也离不开同行之间的切磋交流,今天下午就是一个1982年以来在大学教书者的个人心得与同行交流。

 王毅院长强调,对南国教师而言,书是第一怎样达到好的课堂效果值得老师们深入思考。他认为上课之前教师的蓄势待发状态,课堂上生机勃状态,整个过程的明晰与成长状态,下课铃响后老师和学生意犹未尽状态,这四种状态,就是较好课堂效果的表征。

(王毅院长讲话 胡碧纯/摄)

(王毅院长讲话 胡碧纯/摄)

 课堂上的专注、参与和获得,学生在80分钟的时间内,这三者如何实现靠的是教师上课的脉络清晰、思考精准、表达到位。王毅院长以课堂的实际过程和鲜活例证进行解说。

一、脉络清晰

  史类课程如何讲?怎样让学生主动参与而掌握?

  教师设计具体的切入点,让学生们自己读书,梳理脉络,找到重点,加深印象。“中国古代神话中流传最广的五个”“楚辞中最有影响的10组句子”“宋词中最常见的十个意象”“语言学理论中最核心的个概念及其解说”。

 不必面面俱到,那势必蜻蜓点水。避免空泛,理论上的关键点,作品的关键点,讲透。赵树理之乡土、孙犁之诗意,显示两个典型片断,让学生读、品、然后老师提练,拈出关键。

  容易理解的内容一带而过,“捞干货”!将时间用于学生真正受益处,真正有点挑战的地方。

  学生逐个发言,一般性的就过去了,有质量的、对全班同学确有启发的,教师要予以点评,不要变成仿佛例行公事的拖沓。

  以关键词带史脉和理论揭示,以典型作品(范例)带学生融入,把串讲教材变为提练教材。只讲最有启发、最精彩处。PPT可以呈现作品精彩片断或典范例证,但不必满屏是理论展开的话语,关键词、概念概念、思路框架。

  一门课的框架、基本脉络、主要内容、对学生最有教益之处,讲清楚。

  不要搞同学们陌生的学术名词轰炸,名词轰炸而不深入——无法深入也不必深入,满天星而朦胧。

  在学生随意甚至还有点戏弄的一片回答中,怎样高于学生?让其得到梳理、得到聚焦,得到深入,得到理论结晶。

  头脑风暴容易,由风暴而有成果才是目的。只有风暴而无成果,低水平重复,久之必倦怠。

  要有点评与组织,激活与产出,引导与提高。

  写作课上,怎样写出一个较有质量的故事?提问法,比如写夜路的场景。一个人走夜路,不一定是害怕,还有什么?好奇、幽静、冥想、享受、等待、忐忑……让学生到黑板上写下关键词,教师来勾连,构织出线索,形成关键场景,形成文字片断。

  让自发的学生变成自觉的思考者。

  朗朗书声,也是在改变学生的气质,也是兴奋、参与和收获。好的片断,可让学生朗读、齐读,加深印象。《中国古代文学》,武松打虎节选,让学生评书般念讲,由此体验内在神韵。

  学生沉闷的原因:已知,感觉隔膜,参与不进去,觉得无用;

  学生兴奋的原因:亲切,新知,可懂,感兴趣,形成了够得着的挑战。

  让课堂活跃起来,有兴趣,有挑战,有收获。

  老师在清晰、深刻、独到上给学生以深刻印象和切实收获。

二、思考精准

 课堂提问的切实与深入,对学生在思维上的启发。

 提问题抽象宽泛,这是大忌。新闻采访中,不成熟的记者问抽象宽泛的问题:“雷总,您对新能源车下一步发展有何看法”雷军必定敷衍。深入想一想,就会发现这是因为记者思考的粗浅平庸,套板思维,未针对采访对象做扎实功课,所以只能问老一套的抽象问题。

  问“兴观群怨是诗的什么?”学生有点懵。改为:“兴观群怨显然是指诗的功能作用,那么这四者各指什么呢?哪个同学可以谈谈,并以合适的例证来说明。”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发挥作用,“哪个同学能讲一本给你思想观念冲击最大的文学作品?”

 母语已是习惯成自然的东西,不仅从专业角度说清楚,更在同学们的语言感觉和使用上培养素质和能力。“动物解剖课”,为什么不直接说解剖动物之课?如同“材料分析”“强度控制”等一样,科学术语的凝炼与严谨;“肉夹馍”,日常口语的潜意识突出。在语言使用上的进一步启发。

  组织课堂活动,把有助于学生提高素质与能力的关键点切实拈出来,对学生有点醒提示之用。

 《演讲与口才》,《中文XX班朗诵大赛》的题目,改为《情感与画面感:中文XX班朗诵大赛》,对提醒学生朗诵时要注意、要贯彻的东西,就是很好的提示

  布置学生读原著,教师提出具体要求。《外国文学史》,“堂吉诃德那匹‘驽骍难得’是否立过什么功劳?”《现代文学史》,“谈谈骆驼祥子一生中的5个女人”,“哪个同学能举出三仙姑的两个可笑之处?两个可怜之处?”这样,学生就必须去读原著,而不是百度找概要。

  讲解学生不太陌生的概念,先让学生尝试使用。

 《写作》课讲基本概念“说明”,“请同学们对F302教室做一个‘说明’”,“请同学们对《写作》课做一个‘说明’”,然后再用规范定义和范例来校正提高。

  学生有较多切身体会的论题,多让学生举例、讨论、争辩。

 《社会语言学》,新词语的整理与规范,为什么“浮云”之类难以进入辞典?没有填补空白的作用。大量鲜活语料,学生举例不难,参与容易,教师上升为理论总结。

  学生对某个领域的熟悉程度,制约着参与的兴趣与水准。有一些理论点有可能打开思路。《外国文学》,“对人的尊重,就是对神的蔑视”?学生有可能讨论起来。

  从“对外汉语教学”到“汉语国际教育”,意味之不同?汉语国际教育促进了汉语本体研究的发展,为什么?外国人的视角揭示了中国人习以为常的东西。学生举例讨论。

  北宋理学家张载著名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学生不难理解,如果老师能讲出张载乃至整个儒家的用力重点是“开太平”,而不是“致富足”,这就是老师让学生佩服且受益的地方了。

三、表达到位

 板书“点睛”:讲《中国古代文学》,《水浒》中鲁李粗之不同,让学生上台写出感觉到的准确定位之词,让学生比着写。

 《鲁迅研究》,鲁迅《自题小像》大致讲解一遍后,问同学,从这28个字中感受到了什么?有同学说“爱国”。当然是爱国,但具体的形象感受是什么?除了爱国之外还有别的吗?能不能提出一些关键词?大家想了想,陆续提出了“沉重”、“压抑”、“悲凉”、“不甘”、“殷切”、“希望”、“毅然”等等。

 学生回答后,教师一定要给切实的评价,不能满足于“好,加分。”“寂寞是操场上走不完的圈数”,到底好在哪里?

  不满足于他们那种泛泛的回答。“我喜欢推理和悬疑”,教师深入:“好。推理和悬疑中吸引你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怎样融入到你自己的创作中?——从灵感、构思到语言呈现。你能不能现在就想一想?以当下的课堂为场景,构想一个片断?”

 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教师一定要认真听,仔细品,中肯点评,理论提练。

 《黍离》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学生回答“悲伤”。教师可以追问“还有什么?细细体味。”在这种“逼迫”之下,就可能有“无奈、惆怅、感伤、愤懑”等等更深入的体会被引导出来,对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培养都有好处。

 “以乐景写哀情”。能引起学生共鸣的生活化例证:一个失意者,看到枯树,看到春花。

  什么是“跨文化交际”,让同学们先自己理解和表述,不会说得太错,但教材中概括的“象征符号、动态、双向、创建共享”的四个特点,他们就未必能想到,这正是教师的发力之处。这需要教师真正吃透教材的理论强调,拈出讲透,自己弄懂之后的自信解说。

  琐碎的问题不要问,问有质量的问题。“为什么经济发展能促进跨文化交际,哪个同学能举出三点主要原因?”“还有补充吗?重复的不必说,可合并同类项的不必说。”然后教师给出中肯答案。

 “文化休克”,为什么用“休克”一词?想强调什么?

  《玉阶怨》的“怨”什么意思?老师要体会,要讲清楚,不止是埋怨、怨气、怨恨,更是伤感、惆怅。

 “同学们,教材中对孟浩然的讲述,如果提取三到五个关键词,是什么?在他的这首代表作中如何体现?”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中“复”字,要把握到位,解说精准。

培训现场 胡碧纯/摄)

  写作课,问卷调查学生喜欢什么作品,有学生说喜欢一部作品,那里面成龙说过一句话,电影就是“瞬间雕刻成永恒”。“哦,这句话有意思。你怎么理解?”“同学们,此话精辟。想一想,何止电影,整个文学艺术,乃至于人类高质量的精神活动、精神生产,从根本上讲,不都是‘瞬间雕刻成永恒’吗?”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完成了“宫体诗的救赎”,到底什么意思?教师深入体会,凝练表达,就可以概括为:美之眩目升华为苍茫的宇宙意识、超越的生命意识。

  王毅院长最后总结说:

 课堂上,口干舌燥是干良心活,口灿莲花是学养、素质和本事;

 不口干舌燥,想办法让学生主动地学、渴望地学、兴奋地学,学到知识素质和能力,更是干良心活,是良心加智慧加对学生的负责。

 会议氛围专注,院长讲得投入,大家听得认真,纷纷表示这样的经验分享“有干货!有帮助!”

(中文学院教师合影 胡碧纯/摄)



(文/胡碧纯)

(图/胡碧纯)

(编辑:郑媛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