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筑梦,返乡为民

​——中国语言文化学院第三党支部大学生寒假“返家乡,知民生”社会实践活动(三)

发布者:中文学院-李明杰发布时间:2025-03-19浏览次数:10

            本网讯  2025年寒假期间,中国语言文化学院第三党支部的同志们以青春之名,赴家乡之约,积极开展寒假“返家乡,知民生”社会实践活动,活跃在社区、乡村、街道等地活跃在助力实现乡村振兴、社会基层服务、传承红色文化等各领域,“勇担当、善作为”,用实践行动展现了青年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心系社区未来,守护童年权益。寒假期间,赵家莉同志作为社区冬令营志愿者,化身社区精灵玩偶“宁宁”角色,为孩子们讲授《未成年人保护法》。通过课堂互动,她发现许多孩子曾遭遇权益侵害却不知如何应对,如校园暴力、不当称呼等。此次活动不仅加深了她对法律的理解,更坚定了她普及法律知识的决心。赵家莉同志深切感悟到,儿童是祖国的希望,唯有筑牢法律保护的屏障,才能为他们的成长护航。未来,她将继续投身公益教育,用行动传递法治力量,助力构建更安全、温暖的成长环境。

(赵家莉同志正在给孩子们讲授法律知识)

  服务城市地标,传递温暖力量。寒假期间,张钰滢同志在广州塔新时代驿站担任志愿者,为游客提供口罩租借、路线指引及党史宣传服务。虽事务琐碎,但游客的笑容令她倍感充实。在播放公益视频、整理驿站环境的过程中,她深刻体会到“服务无小事”的真谛。此次经历让她领悟到,党史传承与日常善举的融合,正是新时代青年践行使命的生动实践。她表示,将永葆志愿热忱,以点滴行动汇聚温暖,让城市窗口绽放文明之光。

(张钰滢同志志愿活动现场照片)

  攻坚社区环境,诠释为民初心。寒假期间,邱钺同志参与了怡德社区组织的卫生整治活动,面对受伤风险、居民误解等挑战,他与团队始终秉持“以民为本”理念,轻手轻脚减少噪音,主动避让老年住户,细致清洁楼梯污渍。尽管疲惫,但住户的满意笑容让他深感责任重大。他深刻认识到,基层服务需兼具耐心与智慧,唯有贴近群众需求,方能凝聚共建美好家园的合力。未来,他将继续扎根社区,以实际行动书写青春担当。

(邱钺同志正在清理天台垃圾)

  守护童真梦想,播撒成长星光。寒假期间,林芷婷同志投身家乡冬令营志愿服务,化身“知心姐姐”,以耐心与热情陪伴孩子们探索科学实验、非遗文化等多元课程。从维持课堂秩序到手把手指导小飞机制作,她在细节中传递关怀,助力孩子们收获知识与实践的喜悦。当幼童们高举亲手完成的飞机欢呼时,她深刻体悟到教育陪伴的深远意义——不仅是技能的传授,更是信任与勇气的播种。此次志愿服务经历,让她深切坚定了“以爱心为舟,以行动为桨,为童年成长护航”的理想信念。未来,她将继续扎根基层教育,践行志愿精神,以点点微光汇聚成照亮未来的星河。

(林芷婷同志所在的志愿团队和孩子们合影留念)

  情系雨花之缘,赓续孝善薪火。蔡晶晶同志扎根雨花敬老家园,从备餐迎宾到诵读家训,亲历“免费午餐”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一句“欢迎回家”的问候、一份“光盘惜福”的坚持,让服务者与老人成为彼此精神家园的共建者。雨花家园的故事,正是一场跨越代际的温情奔赴,书写着“善行无界,大爱无疆”的民生答卷。在这次志愿活动中,她深刻体悟到,“敬老”不仅是生活的照料,更是心灵的共鸣。面对老龄化挑战,她呼吁青年传承“老吾老”精神,以躬身实践弘扬“家文化”,将孝道融入时代血脉,让奉献之光照亮每位老人的暮年时光。

(蔡晶晶同志正在为老人们准备午餐)

  志愿服务精神不息,青年力量贡献不止。中国语言文化学院第三党支部的同志们以脚步丈量乡土,以行动诠释担当,在基层一线书写了青春奉献的生动篇章。从普法课堂到社区治理,从非遗传承到敬老服务,他们以多元角色投身民生实践,将关怀融入点滴服务,用热情温暖家乡角落。支部成员们在服务中体悟民生所需,在实践中凝聚奋进力量,深刻认识到青年与家乡发展的血脉相连。未来,他们将继续以“赤子之心”扎根乡土,以“躬身之力”回应时代,将个人成长融入家乡建设的浪潮中,让志愿星火点亮乡村振兴之路,携手绘就民生幸福的壮美画卷!



(文/梁芷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