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在杭州那座诗意含蓄的城市里,我想到一位白莲般的女子,温柔聪慧,她叫林徽因;而这古老的苏州文化名城,我记得一位建国大臣,他叫伍子胥。最早的苏州古城便是吴王阖闾命大臣伍子胥建立的。后来,伍子胥被夫差赐死,越国灭吴。苏州就成了越国都城。这座古城见证了历史的沧桑荣辱。苏州的美,是从听见开头这句话开始的。一提起苏州,就自然让我想起了这些零碎。
这是一座久负盛名的城市,对它的印象就是鱼米之乡,与杭州并称的“天堂”,美女如云,有着诗意的园林。今年三月底,当我真正走进这座城市,才真实地触碰它的美。
“苏州园林甲江南”,来到苏州,固然要游览它的灵魂——园林。这里的园林虽历经了沧桑,但仍生机勃勃的。苏州的古典园林与这座现代化的城市完美的结合,是无法拆散的美。一大片园子融合在城市里,“天人合一”,这是苏州独有的美。所以我和伙伴们感叹,苏州的地铁线路之所以仅有两条短短的十字交叉线,许是因为天然的美,怎么忍心破坏?
春雨濛濛,草木萋萋
拙政园,想必是苏州园林的代表,听说还是“中国园林之母”,决定到拙政园上走一走。没有想到,拙政园之大,更没想到,拙政园之美。我变得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似的昏头转向,也不知道自己逛进了哪个园子。这里真是个值得慢慢欣赏的地方。
拙政园分成几个独立的小园,我们出去的门口也有好几个,中部是以湖为中心,亭台楼阁相邻而建的水乡之景,左右又有两个园子相互交错,布局紧凑,建筑古雅而简洁。
因为正值初春,落了一点蒙蒙细雨,雨珠都沾在花花草草上,晶莹剔透。竹子做的栅栏边,三叶草在春雨的滋润下,青绿水嫩,通灵洁净。整个园子,被绿色裹挟着,那份绿色的美丽,在苏州的初春,没有其他的颜色能够取代。绽开了的花儿,还散发着丝丝缕缕的香味。正所谓青草渐茵,百花吐蕊,开在春天的花,还给了冬天寒冷肃杀一个温暖惬意的春光。若能待到那荷叶田田迎客来的夏季盛景就好了。
漫步在湿滑的青石路上,经过爬满青苔的大树脚下,总有一种清清的喜欢,一点也不厚重。这里处处是诗,到处是画,由湖水、楼阁、亭台、古木、花草、竹子和谐地融汇成一幅水彩画,触手可及,实实在在。
素净的,不带一丝奢华,不见一缕雕琢,这是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设计精巧而不庸俗,我喜欢这些深褐色的木窗木椅,和着那抬起脚才能跨过去的门槛。如刚出土的玉石,天然本性,不修雕饰,我喜欢这种清淡的朴素。
苏州还有一种针线活儿,心灵手巧的苏州女人才会绣得出的美——苏绣。我凝视着这些精致的刺绣,不能瞬间将它们看进永恒。不消逝的绣花,你们原来藏在这儿?
粉墙黛瓦,青石板路
如果说拙政园的美如在画中,那么小桥流水的温婉、老城古街的悠然或许就是探访苏州人日常美的入口了。
我们接着走到了平江路,这是一条古老的青石板路。平江路旁有一条与之相偎相依的平江河。平江路平直顺通,不时经过一道小拱桥,两侧是横街窄巷,安静闲适。适逢旅游淡季,没什么游人,更多的是苏州人,偶尔能看见几个摄影爱好者拿着相机斟酌着光和影,摄成满意的照片。
粉墙黛瓦,青石板路,河岸的垂杨柳落下淡淡的影子,在水里摇曳着。在灯光下,要是不小心碰着那柔细的柳枝条,就像挽着了美人的手。
明清时期的苏州可是商贾之地,更是戏曲之家。我并不爱好戏曲,但是路遇一家店铺,隔着雕花木窗,里面站着一个扮相漂亮的姑娘婉转起伏地唱着,却也不禁驻足,不忍错过作为“百戏之祖”的昆曲。仔细一听,唱的正是汤显祖的《牡丹亭》。《牡丹亭》中最广为人知的莫过于《游园》了,便想起“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街市灯如昼,喧闹似元夜
惦记着苏州的另一条历史名街——山塘街,于是带着些丝遗憾离开了。离开时,听见苏州的姥姥絮絮地聊着天,当地的方言颇有特色,我并不懂,只是看着她们的神态,颇为欢悦。想是那有趣的家常,或者古老的故事,寻得了听众。
晚上的山塘街,更是另一番的美。曹雪芹曾经在《红楼梦》里提到东南一隅的姑苏,“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如是的话,当年的山塘街想必是繁荣热闹之地。的确如此,山塘街上店铺林立,我们去得晚了,才没那么熙熙攘攘。夜里的山塘街,也是水陆并行的,不同的是,橘红的灯笼点缀了河道两旁墨色的树影。一直沿着街道走,都是灯笼,黄的玲珑,红的晕染……
平江路是安静,不芜杂,不喧闹。安静到让人觉得自己不小心闯进了邻家的门口,又害怕打扰到主人,所以走路也是轻轻巧巧的。而山塘街则属于热闹,也许又是喧嚣,这大概就是苏州人最普通的市井生活吧。让人联想到古代的丫鬟,专门到这里给自家的小姐买胭脂时的兴奋。似乎回到了古代,可以听见四处摆摊小贩的叫卖,小孩的嬉闹追逐声,馆子里传来喝酒的汉子打闹的声响,还有歌妓弹奏琵琶的音乐……好不热闹。
苏州,一座韵味独特的城市,尘世的喧嚣未曾污染了它。在时光的交错中,这座老城依旧悠然地吐纳着生活的味道。
(作者:12级新闻采编班 向彩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