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1日-12日,英语语言文化学院副院长王家宝副教授及师范系主任陈诗婷共同出席“第十八届全国英语类专业院长/系主任高级论坛”,与全国外语教育领域专家学者共话行业发展新趋势。
本次论坛在山东青岛举行,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海洋大学联合主办,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与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活动邀请了多位知名校长、专家围绕“面向2035的外语专业变革与发展”的主题发表主旨演讲。
论坛在主办方领导致辞中拉开帷幕。上海外国语大学胡开宝教授介绍了区域国别(德国)研究数据库综合平台的创新构建。他从平台的架构设计、数据类型、平台的功能等方面概述了该平台的主要特点。该平台通过整合多领域数据资源,实现高级检索、数据关联分析等功能,为外语学科研究提供强大支撑。
日报社王浩副总编辑结合自身丰富的新闻从业经验,从国际传播视角切入,讲述理解当代中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性。他指出,从解放前到现在的中国社会的历史表明,外语专业人才的要求与时代并进,新时代的外语专业发展也应与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相匹配,突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向世界展现新的中国形象。
上海外国语大学查明建教授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外语专业创新与发展发表了根源性思考的演讲。他指出人工智能对外语学科的存在价值与意义造成了冲击性的挑战,这种危机源于学科意识淡薄、专业认识模糊。查明建教授提出以下三个方面应对挑战:贡献全球知识,文明互鉴与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外语专业需汲取全球文明精华和其他国家现代化建设经验,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传播分享中国经验和智慧,培养国家发展战略所需的各类语外专业人才。
复旦大学高永伟教授提出了人工智能时代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探索的方向。他从复旦大学计算机学院的实际案例出发,简述了他们的双学位、外语+、微专业等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建议从四个方面的举措改革人才培养:推出多元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原有的课程体系,更新教师的知识体系,侧重培养学生的科创能力和实践能力。
上海交通大学尚必武教授以上海交通大学AI+外语专业改革介为例,介绍了外语学科交叉融合与人才培养的经验。他提出要教师角色需从传统“知识传授者”转型为“学习设计者”,要求掌握人工智能工具的管理与评估能力,以适应教育技术变革。尚必武教授从AI+外语专业改革的社会必要性,课程体系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实践与科研创新教育和教学质量保障五个方面,详细讲述了上海交通大学的外语改革推进过程。他分享了该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建设目标,以此为原则,规划方案,完善体系,并后续补充各种不足,解决问题。
华中科技大学徐锦芬教授简述了面向2035的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战略。她解析了2035外语专业面临的变革与发展的必然性和必要性,通过分析外语教师面临的困境与不足,提出要以教研素养带动教师专业素养整体发展。徐锦芬教授还强调了领导层在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读懂教师、赋权、赋能教师、改变和引领教师的方式,辅助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发展。
除了专家的主旨发言之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领导们分别从学术资源和智慧平台助力外语专业高质量发展两方面,提供了AI赋能的硬件帮助。
除主旨演讲外,本次会议还设有四个平行论坛,分别为:综合类高校外语专业变革与发展,理工类高校外语专业变革与发展,师范与语言类高校外语专业变革与发展,经政法类高校外语专业变革与发展,由复旦大学高永伟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尚必武教授,湖南师范大学曾艳钰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张清教授主持并作平行论坛总结。
本次论坛内涵丰富,专家高屋建瓴,阐述了数字时代背景下,外语类人才培养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的新使命、新方向、新路径,有助于我校英语教学的改革发展。
(撰稿人:王家宝、陈诗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