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觅知音——南国商学院汉服同袍的心声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04-06浏览次数:788

 

 

汉服?没见过。”
“汉服?你是说电视剧里的那些古装?”
“嗯,好想穿上去试试看啊。”
“在我心里,汉服不仅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她承载了很深的文化寓意,其每一时期的变化都有她的历史原因。”就读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英语专业的陈月珊同学感慨万千。
当听到记者问到身在南国,对汉服是否有一种知音难觅的感觉,陈月珊同学露出了一丝无可奈何的笑容,并表示,喜欢汉服的人或许屈指可数,但知音本来就难觅。
“喜欢汉服的人多,但是同袍却很少。”同一个问题,另一个相似的回答出自陈月珊的同班同学方冰冰口中。一次机缘巧合,在大三的第一学期偶然的一个下午,她跟陈月珊同学偶遇了南国汉服协会的创始人黄惠莹师姐,出于好奇她们就停下脚步问她们在干什么,当听到是正在开关于汉服协会招新的会议,方冰冰同学表示很激动,两人因此成为了汉服协会的一员。陈月珊和方冰冰同是汉服的忠实拥护者,而她们彼此之间以同袍互称。
“同袍”一词的出处是《诗经·秦风·无衣》当中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一句,同袍在古代作为同朝为官,战友之间的互称。21世纪后用于汉服复兴者之间的互相称呼,类似于志同道合者,也类似于知音。

 

 

 

汉服”一词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后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这里的“汉” 是指汉朝的服装礼仪制度,即《周礼》《仪礼》《礼记》里的冠服体系,因为汉朝的礼仪制度由汉高祖的太常叔孙通依据夏商周三代礼仪制度所制定。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源自黄帝制冕服定型于周朝,并通过汉朝依据四书五经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成为儒家神道设教的一部分。“乗殷之辂,服周之冕”是儒家治国思想的要义。因此后来各个华夏朝代均宗周法汉以继承汉衣冠为国家大事,于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舆服志。汉人对汉衣冠的认同也成为了民族意识的一部分。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汉服协会在创立之初就遇到许多困难,创始人黄惠莹师姐从大一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准备创办汉服协会了,但是因为当时仅有的几个申请人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和经验,直到临近毕业才再次看到希望。当时她遇到了另外两个同样热爱汉服的同学,因此三人鼓起勇气不畏艰难地创办了汉服协会。黄惠莹师姐说:“高山流水觅知音,知音虽难觅,但是有了知音,哪怕有再大的困难,再多的磨难,都不会感到孤独和绝望。”可是,南国商学院汉服同袍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事实就是,无论是学校还是放眼当今社会,大多数人对汉服还停留在初步认识的阶段。一个很明显的表现就是:人们只被汉服的外在所吸引,而没有进一步深入了解汉服文化。
南国汉服协会创立至今一年有余,它的出现,曾作为南国商学院的一个焦点活跃在商业街的舞台。但是,据汉服协会管理层透露,这一年过去了,汉服协会如今的现状不容乐观,它曾经的辉煌也并没有延续,发展成了南国汉服协会未来道路的一大难题。一个协会要想发展起来,最关键的还是在于人!知音难觅,同袍难寻,汉服协会要想发展起来,就必须从这个问题着手。而这个问题所在,正是因为大多数人对汉服还停留在初步认识的阶段。

 

 

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230名学生当中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163名学生表示喜欢汉服,67名学生表示不喜欢也不排斥。虽然能够从这些被调查者身上得到一个信息:喜欢汉服的学生不在少数,但还是不能够证明汉服最能吸引他们的地方是其蕴含的文化。调查继续,当问到是否了解汉服与和服、韩服之间的区别,结果显示,39.57%的人稍有了解但不会区分,19.13%的人完全不了解,剩下41.3%的人了解并且能够正确区分。这番数据值得我们深思。试想,一个喜欢汉服的人说不出汉服和其他国家的民族服饰之间的区别,是否意味着他本身缺乏对汉服所蕴含的文化的深入的了解,从而更多地被它的外在所吸引?
对于这个问题,陈月珊同学却坦然地表示,她觉得有很多同学最初加入协会的原因可能只是因为衣服的漂亮,但是更深地学习下去,她们就会发现汉服的特别,从而真正喜欢上汉服,喜欢上传统文化,并愿意为汉服复兴而努力。
陈月珊同学的坦然,是因为她对汉服协会的发展保持着乐观态度。和陈月珊同学一样乐观的,还有汉服协会的上一任会长罗秋怡同学,她说:“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能要求每个人都对汉服有多么深入的了解,有多么深刻的感情,毕竟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知音这两个字真的很随缘,我不会因为没有人喜欢我喜欢的东西而感到失落,因为这个世界上人那么多,每个人的思想又不一样,可以被研究、被收藏、被喜爱的东西那么多,能遇到知音是幸运的,没有也是正常。”
“喜欢是需要被定义的。”这个观点早被汉服协会的创始人,现在已经毕业的黄惠莹师姐提出。她认为,不是说穿上汉服就是同袍,同样,也不是加入汉服协会就代表喜欢汉服。不能否认,黄惠莹师姐从协会创立之初就已经看到了协会发展的问题所在:对汉服形制的着迷和忽视衣服内在文化的矛盾。
随着调查的深入,年轻人对汉服形制的着迷和忽视衣服内在文化的矛盾也愈加突出。从这个矛盾入手,就能得到相应的对策。那么应该怎么理解这个矛盾呢?汉服的衣制很新鲜很漂亮,加上近来各种古装剧热播,对广大观众灌输了这就是古时候人们穿的衣服这个概念。可是,关于汉服背后的文化,琴棋书画诗书酒茶礼仪廉耻孝忠信,这些概念吸引到现在的年轻人了吗?如果有,影响深吗?至少不会比剧里古装带来的视觉冲击深。我们追求素质教育,而蕴藏在汉服文化背后的正是这些现在社会所缺少的伦理纲常。然而,不仅仅是南国汉服协会的发展,放眼广州高校甚至是整个汉服复兴文化活动中都普遍存在的问题:缺少内涵。汉服不是穿在身上炫耀的衣服,不是浪迹各种活动的噱头,不是赚取虚荣的工具。汉服包含着劳动人民在服饰发展中展现的智慧,它代表的是更内涵的东西,而不单单是它外在的美。
因此,南国汉服协会必须加强内部对汉服文化的学习。一个协会的发展,应该看它的潜力,而不是它现有的能力。汉服协会作为一股新的力量注入到南国商学院的校园文化生活当中,它对学生的影响力是通过传播汉服文化体现出来的。虽然说陈月珊同学和罗秋怡同学对南国汉服协会的发展持有乐观态度是一件好事,但如果汉服协会像汉服一样,只是在外表上吸引人们,那这个协会的发展对汉服文化的传播所起到的作用将会十分有限。所以,汉服协会只有先通过牢固现有的成员,并且重视对汉服知识的学习,加大对汉服文化的传播力度,唤醒人们对汉服的认识,这样的汉服协会才称得上是成功。
汉服在南国,虽谈不上路漫漫其修远兮,但也需要更多像陈月珊同学和方冰冰同学这样的热爱汉服文化的同学贡献出一份力量。

 

 

“南国汉服协会成立仅一年,它就像个初生的小婴儿,需要协会里的每一个人去呵护它,助它成长。”现任南国汉服协会会长郭凌子同学表示,身为会长,要有足够的信心和充足的计划,才能带领协会发展起来。
“每一个中国人都有一个中国梦,每一个汉服同袍也都有一个汉服梦。协会里一个大师姐曾经有过这样的寄望,她希望十年后还能来参加汉服协会的十周年庆典,到那时,她会非常自豪和感动的。”说到这里,郭凌子同学声音里有些哽咽。
昔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怎料钟子期死后,伯牙便破琴绝弦,谓世无知音,从此不复鼓,也因此成就了一段高山流水的佳话。而如今,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里,却有着这么一群人,默默坚守着自己内心的信念,坚守着自己内心所爱,哪怕真的知音难觅,也要通过自己的行动,穿上汉服,向世界发出他们最响亮的心声: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12级传媒1班王泽斌 )
时间:Apr 6, 2016 3:48:00 PM   

录入者:陈惠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