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思想防线 共守数字时代精神家园

发布者:计算机学院-方思予发布时间:2025-10-09浏览次数:12

9月22日,计算机学院在国旗广场举行新学期首次升旗礼,将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融入升旗仪式。仪式上,党总支书记叶志敏同志发言,他提到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计算机领域不仅是技术创新的前沿,更是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阵地。他强调青年教师和学子应始终牢记,技术发展必须与国家需求同频共振,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关键领域,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事业,用专业能力服务社会、报效祖国。

为增强教育实效,学院在仪式中设置“案例警示”环节,选取近期高校领域发生的意识形态相关案例进行剖析,重点分析错误思潮的传播路径与现实危害,引导师生认清网络空间中的隐蔽风险,提升信息甄别能力。后续,学院还将围绕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开展系列活动。

警示案例: 

案例一:高校教师发表不当爱国言论风波

2020年12月,某高校一名辅导员在公开场合发表爱国主义无足轻重的争议言论,经特定媒体曝光后引发舆论哗然。学校迅速启动调查程序,认定该言论严重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弘扬爱国精神的要求,依据校规校纪作出解除聘用关系的处理决定,此举进一步引发社会对高校教师言论边界的讨论。

案例二:大学教师涉宪言论引发学界震动

2023年某高校教师通过社交媒体发布涉及国家根本制度的敏感言论,部分观点被指涉嫌违反宪法精神甚至触碰刑法红线。该事件在学术圈和舆论场引发激烈争论,焦点集中于高校教师学术自由与政治责任、高校管理权限与教师权利保障等深层次矛盾。

案例三:高校学生涉境外反华活动被查处

某高校学生宋某受猎奇心理驱使,通过非法渠道接受境外反华组织指令,长期浏览敌对势力网站并主动提供抹黑中国的影像资料。2023年7月,国家安全机关依据《反间谍法》对其作出行政处罚,经教育转化后,涉事学生书面承诺悔改并保证不再参与类似活动。

案例四:学生组织非法集会遭取缔事件

某高校学生社团因策划组织未经批准的集会活动,涉嫌煽动非法聚集被校方依法取缔。该事件暴露出校园治理中存在的组织监管漏洞,引发关于学生社团自治权边界、公民政治参与规范、校园安全稳定维护等问题的深度反思。

警示内容:

政治立场红线不可逾越。高校师生必须牢固树立国家意识,任何公开言论都应符合宪法法律要求,不得发表损害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言论。

网络安全防线必须筑牢。严禁通过任何形式参与境外反华势力活动,对非法获取、传播涉密信息的行为将依法严惩,需提升网络信息甄别能力和国家安全防范意识。

校园活动规范不容忽视。学生组织开展活动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校规校纪,任何涉及政治性、群体性的集会游行都应依法报批,维护校园正常教学秩序和社会稳定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