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方言”与“生活经验”书写

发布者:科研处-张懿发布时间:2025-06-19浏览次数:10

本网讯 为探索岭南方言与生活经验的书写议题,2025619日下午230华南符号学研究中心教学楼C202举办了南国“争鸣”学术沙龙(2025年第12),沙龙主题聚焦于“岭南方言”与“生活经验书写”,吸引了在校师生的广泛参与和深度互动。

1 参会师生照片

本次沙龙活动分为两场,第一场由“创意写作工作室”梁施乐博士进行《我口说我心:岭南方言与岭南文化书写》的主题报告,下半场则由张宁教授进行《“生活作文”与“我—家—时代”——山彦学校与“绵阳实践”的启示》的经验分享。


2 张宁教授主持


梁施乐老师的《我口说我心:岭南方言与岭南文化书写》,向师生介绍了岭南地区方言的分布概况和相关文学中运用方言的写作情况,指出方言的生命力和书写实践源自对相对应生活的感知与实践。随后,他向大家分享了应用语言学与语言应用课“岭南文化书写实践活动”教学实践,展示了学生的课堂作业,并进行反思,为探索应用语言学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宝贵经验。


3 梁施乐老师发言


下半场,张宁教授以《“生活作文”与“我—家—时代”——山彦学校与“绵阳实践”的启示》为题向大家分享了山彦学校的孩子所写生活作文,强调在写作过程中要去除意识形态遮蔽,书写最真实感受。随后,张宁教授又以调研经验为切入口,以四川文化艺术学校心理与教育学院(“绵阳实践”)为例,分享该校在写作教学上的宝贵探索——即结合心理学、社会学,帮助学生理解自身家庭和社会背景,这一过程不仅有利于切身经验的书写,更巧妙体现了创意写作的疗愈功能及社会意义。在此基础上,张宁教授得出结论:山彦学校与川文艺心教学院的写作实践均揭示了如何将自身的经验与时代浪潮相结合,在反思中了解自己以及他人、时代的理解。


4 张宁教授发言


发言结束后,参会师生进行了热烈的互动。文化与传播学院张凯老师、沈思华老师、李楠娟老师、黄敬灏老师及与会学生纷纷进行了发言,在场师生一致表示,通过这次沙龙分享,大家对写作与方言的理解有了显著的提升。

最后,孟华教授在腾讯会议端对二位老师的发言做了点评,他高度评价了这次学术沙龙有关写作的最新探索。


5 孟华教授总结发言

他认为,中国文化的历史转型与汉字书写方式的变革密切相关。象形字的出现使华夏民族脱离了史前史;秦汉隶变后的今文字书写,确立了儒家学说的经典地位;五四的白话文运动“我手写我口”奠定了民族、国家叙事的言说方式。今天,二位老师所讨论的写作或书写引入了一个新的视角——身体经验。无论梁老师的“我口说我心”还是张教授讨论的“生活作文”和“绵阳实践”,都体现了华南符号学研究中心创意写作工作室对“具身写作”的崭新探索:直接写自己的直观经验,不做过多地观念性剪裁和干预。尤其是张教授的发言,体现了具身写作的三个特点:其一,写作主体与写作事件的即刻性身体关联。以身体在场消解了主体和客体的二元对立,具身性地感知事件、感知他人、感知物体的书写。其二,书写的双重眼光:既以物观物,替物代言,按事件自身的逻辑去书写;又有人的眼光、知识、概念的参与。其三,大书写。具身写作已超出传统写作的单一文体的制约,呈现为超文体(诗歌、散文、说明文、便条、文案、日志……)、多模态(口述、书写、图像等)。孟华教授从符号学的高度概括了这次沙龙所带来的具身写作的新思考,他期待将来能够成为“南国经验”,推动国内创意写作的研究和教学的发展。



/张俊浩

/张俊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