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华南符号学研究中心视觉再现工作室在 G303 成功举办了一场以“视觉符号的文化隐喻”为主题的学术沙龙。本次活动由中文学院孔子心、视觉再现工作室指导的三个课题小组分别就景观符号、人文景观和符号视觉传播进行分享。本次活动由王晟老师主持,副校长王铭玉教授、华南符号学中心孟华教授、教学建设与评估中心副主任王少琳教授、教育学院副院长肖建芳教授、研究中心成员胡博副教授、胡静老师以及各学院教师出席了活动。
图1 成员合影
活动开场,由孔子心老师聚焦于“景观符号学视域下的提壁书法”,深入剖析了“提壁书法”这一独特艺术形式在视觉语言与符号系统中所占据的关键地位。通过详细阐述其文化传递功能以及在现代语境下的重新诠释路径,不仅展现了传统书法艺术的深厚底蕴,更为在场听众开启了一扇从符号学角度欣赏和理解书法艺术的新窗口,引发了大家对于传统艺术当代价值的深入思考。
图2 孔子心老师《景观符号视域下的提壁书法》
紧接着,视觉再现工作室的三个课题小组依次进行了成果汇报。杨阳同学在《符号学视域下“非遗”符号的文化隐喻与民族精神传承研究》报告中,以龙岗村非遗为切入点,运用符号学理论深入挖掘其背后蕴含的丰富文化价值以及在民族精神传承方面的重要意义,展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中的独特魅力与传承紧迫性。杨舒妤同学的《符号学视域下的龙岗村巷名文化:保护机制与传承路径探索》则将目光投向龙岗村的巷名文化,通过系统的研究分析,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保护机制与传承路径建议,为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杨嘉颖同学则通过视频展示的方式,直观呈现了《龙岗村调研》的成果,以生动的画面和详实的数据让大家对龙岗村的文化风貌有了更为真切的感受。
图3 杨阳(左)和杨舒妤(右)同学分享龙岗村调研成果
会议最后,教学建设与评估中心副主任王少琳教授对本次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王少琳教授指出,工作室成员在符号学与文化遗产研究领域展现出了创新性的探索精神与扎实的实践成果,尤其是在跨学科的理论框架构建与应用方面表现突出,成功地将符号学与地方文化、艺术形式进行了有机融合,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图4 王少琳教授发言
本次学术沙龙围绕符号学在视觉艺术和文化研究中的应用与实践展开了深入探讨,四位主讲人的分享以及视频展示涵盖了书法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域文化等多个维度,为华南符号学研究中心的学术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素材,拓宽了研究思路。展望未来,华南符号学研究中心视觉再现工作室将继续秉持学术创新精神,开展更为丰富多样的学术活动,积极与更多学者、研究者以及文化爱好者携手共进,共同推动中国深厚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图/苏烨
文/胡静 杨阳 杨舒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