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旅游】我的北极调研见闻

发布者:科研处-张懿发布时间:2021-04-30浏览次数:40

  依托学校极地问题研究中心这一平台,我和西方语言文化学院2018级德语专业林迪舒同学得到了一次十分珍贵的机会,参加了俄罗斯国际北极夏令营,这是俄罗斯联邦亚马尔—涅涅茨自治区的政府资助项目。参加夏令营的9天,我用脚步去丈量这片土地,亲身去感受北极地区的风土人情,用镜头去记录下那些美好的画面,让我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下面,我把一路的感受和见闻形成文字,以感谢学校,感谢学校极地研究中心,也希望有更多的老师和学生加入到这个项目中来,去感受极地科研的无限魅力,去领略极地的无限风光。

 

 

刘阳(右一)、林迪舒(右二)和拉巴诺夫博士(左二)合影留念

 


你好,纳德姆


  国际北极夏令营由亚马尔—涅涅茨自治区北极科学研究中心、俄罗斯北极联邦大学、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共同举办,以“adaptation of people in the north and arctic”(人类适应北方和北极)为主题。北极科学研究中心位于亚马尔—涅涅茨自治区的纳德姆市,地处北纬65°,东经72°,是一座靠近北极圈的小城。从北纬23°到北纬65°,从东八区到东五区,从广州飞新西伯利亚再飞纳德姆,几经辗转我们终于抵达目的地。

 

 

纳德姆城市风光


  我们前往学习交流的北极科学研究中心是俄罗斯北极医学和原住民研究方面的权威研究机构,分为人文科学研究处和自然科学研究处,发表了大约900篇文章,其中150篇出版在俄罗斯科学杂志和外国出版物上,拥有俄罗斯专利局的三项专利,在医疗保健系统中引用了8种方法用于治疗北极疾病。俄罗斯北极科学中心副主任拉巴诺夫博士热情接待了我们,带我们参观了科学中心的白鼠实验室,低温低压萃取、真空干燥实验室,试验了他们自主研发的先进仪器设备,通过夹手指和感光元件测试血液的含氧量,从而了解身体的健康状况。


 

 

用北极科学中心自主研发的机器测试血氧浓度


  除此之外,我们还聆听专家系列讲座,了解了北极地区人类适应的医学、社会、气候和地理特征,以及亚马尔—涅涅茨自治区作为北极地区俄中科学研究、旅游、经济和文化联系的平台潜力,收获颇多。在研讨会上,我应主办方的邀请,上台用简短的PPT介绍了学校和极地问题研究中心的基本情况,以及极地问题研究中心开展学术活动的概况。

 

 

在研讨会上介绍南国商学院极地问题研究中心


在野外体验科研工作者的日常

  为了进一步了解北极地区珍贵的草药材,主办方开车载我们来到了离市区大约50公里的斯大林铁路遗址科研基地。

 

 
我们前往斯大林铁路遗址科研基地


 

 

拉巴诺夫博士为我们介绍北极植物的药用价值

 

  郁郁葱葱的白桦树在风雨中沙沙作响,树下生长的蓝莓和红色的浆果挂着晶莹的雨珠,青色的苔藓上冒出一朵朵白色蘑菇,清新俏丽。虽然下着雨气温有点低,但是这里给人一种安静祥和的气氛,可以让浮躁的心慢慢变得平和起来。屋顶上那白茫茫的一片是什么呢?拉巴诺夫告诉我们,那是驯鹿苔藓,因为驯鹿生活在寒带,冬季主要以苔藓、地衣为食,所以称为“驯鹿苔藓”。苔藓中含有较高浓度的不饱和脂肪酸可以提高驯鹿的御寒能力,同时也能够治疗人类的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症)。在南国商学院召开的2019极地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拉巴诺夫用一张张图片为我们介绍了北极地区珍贵草药材的药用价值,当我第一次近距离观赏和接触这些草药材的时候,一种久别重逢的情愫萦绕心田,激动的心情难以言喻。

 

 

驯鹿苔藓、雪松松针等北极植物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

 

  我们需要在这片散发着浓郁药草香和遍地都是蓝莓的“世外桃源”安营扎寨生活两天,对于习惯了每天手机不离手的我们来说,即使拿着手机也无法和外界取得联系,因为没有信号,手机仅仅发挥了相机、电子书和手电筒的功能。

 

 
在斯大林铁路遗址科研基地居住的帐篷


 

  夜幕降临,气温明显比白天低几度。帐篷支在潮湿的草地上,里面弥漫着一股寒意。就着手机的闪光灯,我爬进帐篷,铺上了从国内带去的防潮垫和睡袋,听着雨声滴滴答答地落在帐篷上,步入梦乡。凌晨四点,我被雨声吵醒,一摸睡袋,发现紧挨着帐篷边缘的部分已经被渗透的雨水打湿,同伴的枕头也湿了半边。条件还是很艰苦的!

 

 

极地风光(中国海洋大学厉召卿同学供图) 

 

  与外界失去联系的单纯环境往往能够带给人更多思考的空间。看着主办方随行的工作人员,他们一副怡然自得的表情,似乎早就习以为常。从拉巴诺夫等科学家对当地环境的熟悉程度,我陷入了思考中:从事医药科研不是在办公室里纸上谈兵,而是一项艰苦的工作,需要常年穿行在极地寒冷地区的树林、沟壑、山水之间采集植物样本,随时记录植物生长的环境和气候。在野外,帐篷、伏特加和篝火是他们最亲密的“朋友”,只有耐得住寂寞和性子,适应艰苦恶劣的生活环境,才能有所成就。虽然北极科学中心研发的药品目前还没有上市,但是我相信在不久的未来,这些药品终将造福人类社会。

 

 
在营地,林迪舒同学用火烤的方式加热面包


 

在斯大林铁路遗址上感受时光的交汇与穿梭

 

  沿着白桦林的小路向营地的腹地走去,穿过一片苔原地带,一条锈迹斑斑的铁路由西向东延绵,枕木已经腐朽得七零八落,原本固定铁轨和枕木的铁钉也能随手拔出。盘旋的蚊虫怎么也驱赶不走,停留在衣服、头发、眼镜和相机上,俨然是在向我们这群不速之客发出阵阵警告。

 

 
斯大林铁路遗址(上)、用木头搭建的铁路桥墩(中)、铁路工人住过的房子(下)

 

  根据史料记载,1947年到1953年,成千上万名“政治犯”(与斯大林意见相左的知识分子、罪犯以及其他危险人物)顶着“反苏联”的罪名,被送到了俄罗斯北部修建铁路。这条铁路穿越北极圈,从极地乌拉尔到叶尼塞河,建成后全长将达1480千米,能将俄罗斯的北冰洋海岸与西部的铁路网连接起来。

 

 
斯大林铁路遗址附近的苔原风景(上)和白桦树林(下)


 

  1953年,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去世,此时这条穿越北极圈的铁路已经完成了超过600公里,耗资2.6亿卢布,但却永远没能完工。冷战时期,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将铁路修建工作一事从内务部转交给交通部,而交通部缺乏足够的资金和劳动力来继续这一浩大的工程,实际上预示着工程的无果而终。从萨列哈尔德到纳德姆之间大约350千米的铁路投入了使用,使用到上世纪80年代,由于铁路损耗太快,于1990年停运。加上年久失修,这条几乎没起作用的铁路逐渐下沉到冻土之中,覆盖在严冬的层层积雪之下,掩迹在森林和荒原当中。

 

  因为我们前往纳德姆的时间刚好是夏末秋初,有幸能够在斯大林铁路遗址上留下一段足迹。沿着这段杂草丛生、一望无际的铁轨向东部走去,隐藏在铁轨附近的弯曲腐锈的铁丝时不时跳到脚边,仿佛在向我们诉说成千上万劳工苦难的故事,这些铁丝曾经被织成网将他们囚禁于此啊。

 

 

参观休奇耶河(音译)

 

  我之前在“南国极地问题研究中心”的公众号上看过一篇文章《北极将拥有横贯西伯利亚的干线》。其中介绍:在2023年前俄罗斯北极地区将建成大型铁路网络——北纬铁路。政府预计极圈内的铁路将有力推动区域发展,减轻西伯利亚干线的压力,增大北方航道的物流量。专家认为,北纬铁路每年将运输2400万吨货物。俄罗斯天燃气总公司将是大客户之一。铁路修建人员计划建造350公里长的铁路,以及跨越鄂毕河与纳德姆河的铁路桥。同时现有的基础设施将要得到升级。北纬铁路总长686公里。北纬铁路将与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叶卡捷琳堡苏联时代名称)铁路连接,也同时连接了北极、西西伯利亚和乌拉尔。

 

 
休奇耶河每年只有三个月的时间不结冰,树叶落在河水中长年不腐,使河水富含丰富的铁元素,因此呈现出红色 


 

 
生长在河边桦树上的黄灵芝


 

  一段废弃的铁路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闭上眼睛,一阵风吹来,我仿佛感受到了时光在这里交汇与穿梭,沉重的历史终将照亮北极地区恢宏的未来。

 

 

生存还是发展,是一个问题

 

  在涅涅茨语中,亚马尔的意思是“世界的尽头”,而涅涅茨为“人”的意思,亚马尔—涅涅茨的意思就是“世界尽头的人”。在北极科学中心专家的带领下,我们拜访了距离城区不远的一处涅涅茨原住民的家。穿过一片树林和坑洼的水塘,搭建在山坡上的2个尖顶帐篷映入眼帘。帐篷的主人穿着鲜艳的服装出来迎接我们,他家的小狗也摇着尾巴兴奋地围着我们转圈。虽然语言不通,但是看到主人热情淳朴的笑容,顿生好感。

 

 

水边的涅涅茨人帐篷(上)、帐篷主人为我们讲解涅涅茨人的生活习俗(中)、帐篷女主人处理北白鲑(下)

 

 

  纳德姆市有多条河流在这里交汇,苔原湿地是这里特殊的地理风貌。我们所拜访的这户涅涅茨人就依水而居。他们的住所是用木头搭成的尖顶帐篷,鹿皮覆盖其上,足以抵抗零下四五十度的严寒天气。放养驯鹿和捕鱼是他们维持生计的主要手段。我们去的时候,女主人正在杀鱼,一种生活在极寒地区的鱼类——北白鲑,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多食对心脑血管有益。目前北白鲑已经纳入俄罗斯联邦的红皮书,只允许涅涅茨人捕捞。

 

 
试穿涅涅茨人传统服装


 

  热情的主人留我们吃饭,帐篷里已经摆上了三排长桌。考虑到我们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主人并没有请我们吃传统的生驯鹿肉,而是为我们端上了煮熟的驯鹿肉和驯鹿汤,北白鲑则被做成了生鱼片。虽然腥味浓郁的生鱼片和油腻的驯鹿肉不符合口味,但对我来说也是一次难能可贵的体验。

 

 

我们在帐篷享用丰富的午餐,包括驯鹿肉、北白鲑和新鲜的浆果

 

  关于纳德姆这座城市的记载最早见于1598年的文献,但在19世纪末被废弃。1968年因附近发现丰富的天然气资源而重新建立。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公司,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俄气)是纳德姆市的主要企业,近一半的市民在该公司工作。1972年,俄气在这里发现了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随之规划建立新城。在俄气的办公大楼侧前方有一座雕塑,一面是石油工人,一面是涅涅茨原住民和他们的帐篷、驯鹿以及狗。

 

 

雕塑下方写着:石油工人和原住民多年合作与友谊的标志

 

 

参加纳德姆城市纪念日活动接受电视台采访

 

 

绚烂烟花下和纳德姆市民合影留念

 

  遗憾的是,今年雨水较多河水上涨,我们没能前往原住民的永久定居点Nori村。但是从专家的介绍中,我们了解到,在原住民和油气资源之间存在的矛盾难以调和,油气开发占据了原住民的生存空间,使他们在游牧时不得不绕过被圈地的地方,而他们的驯鹿也不得不缩小自己的觅食范围。一边是生活在祖辈传统定居的土地上,保持着传统生活方式和谋生手段的原住民,一边是支撑经济发展的丰富的油气资源。生存还是发展?这个问题值得人们深思与研究。(原文作者系我校刘阳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