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打造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共建蓝色经济通道,总结中国商船开辟极地航线和极地航行经验,由中国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发起,联合中国航海学会和中国远洋海运集团共同主办的《“冰上丝绸之路”实践与展望——中国商船开辟极地航线技术总结暨极地装备与科研合作交流会》于12月21日在广州远洋宾馆举行。本次会议主题为“航行实践、蓝色经济、冰丝畅想”,承办单位有极地航行与装备专业委员会、哈尔滨工程大学、中远海运特种运输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远洋海运》杂志、航运界网、粤港澳大湾区供应链研究院参与了协办。
在会议致辞中,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副局长李世新表示,2013年以来,中远海运集团积极探索和开辟极地航海实践活动,旗下中远海运特运(原名为中远航运)的“永盛”轮于2013年、2016年先后开辟了北极、南极航线,开启了中国商船极地航行的先河!23艘次船舶积极参与夏季北极东北航道常态化运营,均取得了圆满成功。2018年1月16日,中国政府发布了《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阐明了中国在北极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北极航线的积极探索和成功开发,为服务国家战略,打造“冰上丝绸之路”做出了应有贡献。
中国航海学会副秘书长顾维国表示,随着《极地规则》于2017年1月1日生效实施,我国提出“冰上丝绸之路”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同年7月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与俄罗斯总统普金提出要开展北极航道合作,共同打造“冰上丝绸之路”。我们必须充分关注船舶在极地水域的航行技术、装备技术、保障技术,需要更多的人员研究极地、探索极地。
哈尔滨工程大学党委副书记夏桂华表示,中远海运集团对北极航线的积极探索和成功开发,为服务国家战略,打造“冰上丝绸之路”做出了应有贡献,为同行企业、科研单位创新发展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具有非常重要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在会议的“航行实践”环节,中远海运特种运输股份有限公司原CEO韩国敏对北极航线的开发进行回顾、总结和展望。
他首先回顾说,以国家战略为指引,中远海运集团积极谋划试水北极东北航道实践活动。自2012年开始筹划,并从2013年起,成功完成了多艘次北极航行。2012年10月17日,原中远集团在北京举行了“海豹项目”启动会,经过对北极航行可行性的研究,确定启动项目,并决定由中远航运负责具体落实,由冰级船“永盛”轮执行首航任务,拉开了中国商船极地航行的序幕。2013年8月15日,“永盛”轮装载首批北极航行物资,在中国太仓港启航,开启了中国商船首航北极的“破冰之旅”。历经27天7931海里的航行,于北京时间9月10日顺利靠泊荷兰鹿特丹港,成为第一艘成功经由北极东北航道到达欧洲的中国商船。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2016年,中远海运特运派出多艘次船舶,实施“永盛+”项目,随后的2017年和2018年继续实现了北极航线常态化运营。同时,参与运营的船舶从冰级船“永盛”轮扩展至非冰级船,从多用途船扩展至半潜船和重吊船。在此基础上,公司成功揽取南极科考站物流运输服务合同、北极YAMAL项目模块运输合同、北欧至中国纸浆COA运输合同等重要项目。中远海运特运成为全球唯一具有南北极运营经验的航运公司。在成功实现北极航道常态化运营的基础上,公司结合货源需求,专门订造了三艘36000吨冰级多用途船,分别为“天恩”、“天惠”、“天佑”轮,于2017年至2018年先后接船并投入运营,这几艘冰级船的加盟,进一步提升了公司北极航线开发和运营实力。
接着,他阐述了开辟北极航线的意义和成果:开创了中国商船极地航行的先河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提升国际一流航运企业品牌形象;取得和积累了宝贵的北极航道资料;培养和锻炼了专业人才队伍;创建先进的企业文化和精神。随后,他对开辟北极航线进行了经验总结:要进一步完善流程建设和机制建设,打好北极航行制度基础;尊重和理解规则,严格执行北极海域相关制度;不断加强技术研究,提升技术管理水平;认真评估北极航道安全风险,充分做好防控预案。
最后,对北极东北航道应用进行了前景展望。他表示,我们要积极参与开发北极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在气候变暖中把握发展机遇,密切关注北极航线开发对全球贸易格局的影响。
极地环境研究预报室副研究员孙启振介绍,以我国历次北极科学考察为依托,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开展了北极地面气象、大气探空、海冰厚度、冰面辐射等多种现场观测工作,获取了北极海冰、海洋、气象等多学科的大量观测数据,为认知北极、研究北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对北极海洋气象环境开展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我们研制了北极海洋环境预报平台。分为海冰-海洋数值预报系统和天气预报系统。前者以MITgcm模式为基础,实时同化海冰密集度、海冰厚度、海表面温度等卫星遥感资料,可输出海冰密集度、海冰漂移、海冰厚度等海冰预报产品。后者以Polar WRF模式为基础,实时同化北极地面观测资料、大气探空资料、极轨气象卫星遥感资料,可输出海平面气压场、降水量、气温、风向风速等气象预报产品。近年来,我们利用该北极海洋环境预报平台,为极地科考和北极航道商业运输提供了准确可靠的预报保障服务。尤其是为中远海运集团自2013年至今在北极航道的历次商业运输提供预报。预报产品包括海冰和气象预报。为商船出发前的航道环境中期评估预测、商船在途的短期预报、海冰气象环境风险规避提供可靠的参考信息。经过后期验证,预报预测产品与实况较为吻合,可靠性高。北极西北航道近年来南线开通日数较多,北线开通日数较少,二者开通日期都没有明显的规律和趋势。北线的海冰可能会在洋流和气旋作用下侵入南线,造成航道堵塞。预测2019年夏季西北航道开通状况与往年情况相差不大,通航性并不乐观。8月底至9月中上旬为西北航道南线海冰较少的时段。
中远海运特种运输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蔡梅江对中国商船开辟极地航线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的课题进行了演讲。他从技术与应用的角度,以详实的数据对中远海运集团极地航行的探索之旅,项目推进实施情况,主要参研单位,项目主要研究指标,技术创新成果,项目经济效益,项目社会效益,项目未来展望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阐述。
天佑轮船长叶行专、天恩轮船长陈祥武二位演讲嘉宾对极地航行的体会及所见所闻所思,以口述和幻灯片的形式向与会代表进行了生动的介绍,引发与会代表的惊叹和感慨。
会议在“蓝色经济”环节,上海海事大学寿建敏教授从亚欧航线与中日韩至北美航线的进出口箱量来分析北极东北航道和西北航道集装箱货量需求。他认为,北极东北航道和西北航道有着极大的航运货物潜力,东北航道的潜力大于西北航道;以中国为主来组织北极航运,其货运量已有一定保证;北极航道需要发展冰级船队,国家应从制造、入籍和航运税费等方面来支持北极航运业的发展。
大连海事大学极地海事研究中心李振福教授坦言,北极航线的建设将打破地理局限,吸引更多远离北极的国家利用北极的航线和资源,从而使大北极网络的范围扩大。大北极网络将向多极化发展,美国话语权减弱;北极航线为俄罗斯带来发展机遇;中国、日本等国力量在不断上升。北极航线引发对港口、仓储、道路、管道等大型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促进交通网络中新节点和新线路的开发和形成,增加网络的复杂性。北极航线将会分担传统航线货源,降低其在世界航运中的分量和地位。
中国海洋大学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郭培清教授分析了俄罗斯北方航道航运制度的调整对北极航运的影响。他表示,由俄罗斯国家原子能集团公司来管理北方航道后,巨型破冰船的加紧建设将重塑北极航运,北方航道的全年航行将成为可能。航行许可的申请手续也许会简化,但收费可能大幅提高、北方航道管理的进一步集中和垄断是否会增加水域航行的经济难度需要进一步观望。
中远海运集团科信部高级主管胡冰介绍了科技部与欧盟委员会的联合资助项目,拟通过与欧盟极地研究领域优势单位的合作,掌握极地航运相关关键技术,为保证极地航行船舶的安全性提供技术支撑。比如,冰区航行环境分析预报;海冰及冰载荷现场监测;冰区航行航线优化和能耗系统;低温环境下船舶抗冰技术;将真实世界信息与虚拟世界信息“无缝”集成的增强现实技术在冰区航行中的利用;基于仿生学原理的纳米涂料,可有效的减少低温环境下的甲板积冰现象;根据2017年1月1日生效的国际海事组织《国际使用气体或其他低闪点燃料船舶安全规则》,以甲醇为代表的低闪点燃料可有效减少漏油事故对极地环境的破坏。
会议还举办了“冰丝畅想”环节,进行了专家对话。李世新、交通运输部前安全总监宋家慧、韩国敏、中国远洋海运集团安监部高级船长赵庆爱、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院长薛彦卓、郭培清等专家悉数登场,对落实《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的重点,推进北极航运的路径,北极航运可能对全球物流体系的影响,推进北极技术合作的渠道,中国引领北极治理的平台等话题进行了热烈的探讨,引发与会代表的强烈共鸣。
会议的最后,由蔡梅江做总结性发言。他从极地航行的成功、航行安全、涉及的有关国家政策、技术开发与应用、未来价值、合作前景、如何引领突破、发展战略等八个方面进行了精彩的总结和点评。他最后表示,深入开发极地航线,是开拓中国发展新空间的重大构想,中远海运集团将继续以先行者的姿态,把握发展机遇,持续推进极地航线的商业化利用和常态化运行,努力为国家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发展战略做出更大贡献!
粤港澳大湾区供应链研究院是响应国家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而建立的专业化供应链研究及智力转化的发展平台,旨在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具有国际视野的供应链发展政策研究、决策咨询、战略规划,以及供应链管理实践与信息化发展服务。研究院实行开放式管理,吸收国内外研究机构、高等院校、港航企业、政府相关部门等作为理事单位共同参与,将研究院建设成服务国家战略、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港航物流与供应链发展的跨境、跨学科、跨平台的高端化、国际化、协同化的研究发展机构,打造粤港澳供应链研究的国际化智库、高端人才集聚区、协同化发展的合作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