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科考】卸货进行时——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发布者:科研处-张懿发布时间:2019-07-03浏览次数:9

  远处被霞光染成了玫瑰色的云彩,既是晚霞也是朝霞。南极大陆上游曳着的红色幻影,是正在紧张卸货的中国南极考察队“海陆空”的勇士。

  2018年12月1日上午,通过对中山站外围高分辨率合成孔径雷达海冰图像的分析,结合现场实际海冰及周围冰山分布情况,“雪龙”号经过多次拉锯式破冰,抵达预先在冰图上选划的最优冰区,此处距离中山站仍有40多公里。这段距离真可谓“近在咫尺,远在天涯”,陆地上开车仅需半小时的车程,在这段险象环生的冰雪道路上足足需要四小时。

之前“海冰探路”,就是为了打通这条“红旗路”。(有旗的地方代表安全)

冰裂隙(崔鹏惠摄)

探路者(崔鹏惠摄)

红旗路(崔鹏惠摄)

搭桥铺路(崔鹏惠摄)

  “由于海冰裂缝的隐蔽性和不确定性,在地表通过时,随时会出现裂海冰缝塌陷及近岸海冰融化透水等高危情况,会直接对设备、人员、物资的安全造成威胁,尤其每次当驾车拖载重型物资驶过海冰裂缝都要仔细观察裂缝扩展、海冰浮动及融水状态,及时合理操作车辆,安全通过危险区,海冰卸货作业需要作业人员胆大心细,并精力高度集中,可谓是对身心的巨大挑战。”中山站站长崔鹏惠说。

  22点(船时)考察队临时党委决定,开始实施海冰卸货。海冰卸货期间,24小时连续作业,实行两班倒,做到人休车不停,车队全天候往返于“雪龙”号与中山站之间。“雪龙”号驾驶台成为现场指挥部,指挥组统筹协调“雪龙”号、中山站、内陆出发基地、冰面车队以及船载直升机。左舷进行雪地运输车卸货,右舷进行直升机卸货。


左舷进行雪地运输车卸货(程皝摄)

右舷进行直升机卸货(崔鹏惠摄)

  58岁的航次安全员吴林,即是老南极也是老党员,他主动要求到冰面现场进行绑扎作业,身先士卒,对每橇每件货物都极其认真地“五花大绑”,满头大汗的连续工作,任劳任怨,他说这有可能是他最后一次来南极,他要站好最后一班岗。

夜班里精神头最好的队员是退役军人李东辉,在其他队员待命休息时,他主动要求守听高频,担当“哨兵”。


 卸货进行时(程皝摄)

卸货进行时(魏福海摄)

  57岁的中山站越冬队员徐兴生,有着多次的海冰卸货运输经验,对海冰情况非常熟悉,在本次的卸货过程中他身体力行,连续奋战,主动替换其他需要休息的司机。80后的姚旭,是一名新党员,在海冰探路期间,他结合专业知识,活学活用,出了很多实用的鬼点子,在卸货期间主动替换老同志,几乎每天是第一个起床,连续工作二十来个小时,困了就眯一会儿,踏踏实实干活,积极主动想辙。

行进中的雪地车(崔鹏惠摄)

  他们都只是其中的几个代表,还有像叶成明、张楠等共产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冲在卸货最前线,克服连续作战的疲劳与海冰路况的变化等不利因素,带领其他队员全力保障海冰卸货任务。他们用实际行动在践行着“爱国、求实、创新、拼搏”的南极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