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大利好

发布者:科研处-张懿发布时间:2021-05-26浏览次数:125

14亿人的消费大市场是“世界的市场、共享的市场、大家的市场”。中国消费潜力的释放与市场的开放,不仅将为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大空间,也将为促进世界经济恢复并持续增长提供重大利好;不仅对改善和发展大国关系产生重大影响,也将为经济全球化注入更多正能量。

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我国消费结构升级与全球市场的对接,将为全球经济增长注入强大的正能量。根据经济学人和波士顿咨询公司预测,到2021年,中国消费市场将达到6.1万亿美元的规模。据麦肯锡公司预测,到2030年,中国城市居民将推动全球91%的消费增长;全国700个城市将累计为全球城市消费增长贡献7万亿美元,贡献率达30%。随着RCEP的签署、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如期完成,未来几年我国14亿人强大消费市场潜力的释放,将为贸易伙伴的经济增长带来新的机遇和发展空间。更重要的是,我国居民消费升级将为全球产业升级带来新机遇,不仅将推动传统服务业增长,还将为各类产业转型创新创造巨大的增长空间。同时,通过投入产出关联、促进技术进步、有序合作竞争,促进全球服务业转移与结构升级,带动全球供应链价值链升级。

我国消费潜力释放将提升我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数据显示,2006年以来,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连续14年全球排名第一,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超过30%。2020年,我国经济在遭遇疫情冲击的情况下快速复苏,成为世界经济的突出亮点。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预测报告指出,2021年,我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超过三分之一。预计未来5-10年,我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有望保持在25%~30%左右,仍是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主引擎”。

助推全球消费市场复苏

中国消费带动全球消费市场恢复并增长。近十年来,全球市场面临有效需求不足的挑战。2009-2019年,全球居民最终消费支出年均增长仅为3.53%,远低于2000-2008年7.69%的年均增速。相反,我国消费市场始终保持了中高速增长。2009-2019年,我国居民最终消费支出年均增长12.0%,是同期世界的3.4倍,是同期美国的3.4倍。

世界市场对我国消费的依赖性逐步提升。近年来,我国消费对世界消费市场的贡献度明显上升。2000-2008年,我国居民最终消费对世界消费市场的贡献度仅为6.5%;2009-2019年,这一指标大幅上升至25.9%,上升了19.4个百分点,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贡献国。随着我国服务型消费规模的快速增长,对世界消费市场的贡献度将进一步提升,有望由目前的25.9%提升到2035年的30%左右,成为全球消费市场最大贡献者。

此外,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将带动全球服务业的发展,为全球带来巨大投资市场,使得全球分享中国巨大的服务业市场红利。未来10-15年,在需求与供给双重驱动下,中国服务业增加值占世界的比重将进一步提升,预计到2035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将由目前的12.7%提升至25%~30%,我国服务业对世界服务业增长的贡献率也将超过40%。初步估算,若未来我国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年均增长7个百分点,将拉动全球外商直接投资增长0.5个百分点左右。以医疗健康市场为例,从供给端看,2019年我国卫生领域港澳台及外商直接投资额仅为107亿元,占该领域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仅为1.3%。若2025年该占比提升至10%左右,将新增1000亿元以上的投资空间。从需求端看,若2025年外资医疗健康机构在我国5万亿~10万亿元的市场缺口中所占市场份额达到20%,将新增1万亿~2万亿元的业务收入。

改善大国经贸关系、推动区域经贸合作

分享我国超大规模的消费市场,将对改善中美经贸关系产生重要影响。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USCBC)委托英国牛津经济研究院的研究报告显示,如果双方逐步取消加征关税政策并推动双边贸易发展,到2025年,中美贸易将为美国新增14.5万个就业岗位。中美更加务实地推进以服务贸易为重点的经贸合作,促进两国贸易自由化便利化进程,将有力推动两国经济持续发展和经贸均衡。

中国消费将对深化中欧经贸关系产生积极影响。2010年以来我国是欧盟服务出口增速最快的市场。目前,中欧服务贸易占中欧贸易总额的比重只有14%左右,服务贸易是中欧经贸合作的最大潜力所在。

 

中国消费利好中日韩自贸区建设。近年来,以服务贸易为重点的中日韩经贸合作进程不断深化。2014-2019年,日本对中国服务出口年均增长11.9%,是日本服务出口整体增速的2.5倍,占日本服务出口额的比重由10.0%提升至13.9%;虽然韩国对我国服务出口有所下降,但我国仍是韩国最大服务出口目的国,占韩国服务出口的比重达到18.9%。随着我国居民服务型消费的快速增长与产业结构升级,中日韩在服务贸易领域的互补性将进一步增强。




(本文来源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