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全球经济依然面临不确定性

发布者:胡菲菲发布时间:2021-04-28浏览次数:10

“亚太地区经济从2020年第三季度开始复苏,但整体呈不平衡状态。”422日,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驻华代表处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联合主办,中国国际期货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协办的2021年春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发布会上,IMF驻华副代表李鑫表示,预测显示亚太地区经济在2021年将会整体增长7.6%。李鑫介绍,亚太地区的发达国家总体偏积极;但仍存在疫情反复的一些东盟国家,经济增长具有不确定性。对亚太地区基线预测的主要风险源于:疫苗的风险,包括接种速度不平衡以及病毒变异可能带来的疫情反复;外部环境变化,如美国的利率上行对亚洲新兴市场产生负的外溢性效果;主权债务和企业债务风险正在上升;中美技术脱钩的持续下行风险。

为此,他建议各国政府制定相关政策,促进疫苗接种、就业机会更加公平;政策取向差别化,引入有活力的企业进入市场;重启贸易改革以支持增长;支持向绿色增长的转变。

经济前景有所改善

当天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显示,2021年全球经济预计将增长6%2022年增速预计放缓到4.4%

该报告认为,相比202010月《世界经济展望》的预测,当前的2021年和2022年增速预测值分别高出0.80.2个百分点,这反映了几个大型经济体推出的额外财政支持,以及今年下半年疫苗推广预计对经济复苏起到推动作用。全球经济增速预计在中期放缓至3.3%,既反映了疫情对供给潜力造成的破坏,又体现了疫情暴发前即已存在的一些因素,包括发达经济体和部分新兴市场经济体人口老龄化导致的劳动力增长减缓。

该报告还显示,相比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由于有关国家在新冠肺炎疫情中采取了前所未有的应对政策,经济衰退的长期创伤效应很可能较小。然而,新兴市场经济体和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受到的冲击更大,在中期内将承受更为严重的损失。

不确定性依然存在

上述报告认为,当前全球经济依旧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未来的经济走势取决于健康危机的演变路径,包括疫苗对新变异毒株是否有效,疫情是否会因新变异毒株持续更长时间;降低经济损失(长期创伤效应)的政策措施是否有效;融资环境和大宗商品价格的变化;经济的调整能力等。这些因素的发展变化及其与各国具体情况的相互作用,将决定各国经济复苏的步伐以及危机在中期内对经济造成长期创伤效应的程度。

在一些国家,由于政府提供了政策支持,且人们缺少支出机会,导致储蓄大幅增加,一旦不确定性消退,这些储蓄可能被迅速释放出来。与此同时,由于许多企业和家庭的资产负债表恶化(特别是在消费倾向高的情况下),加之延期偿还贷款的政策到期失效,因此尚不清楚这些储蓄中将有多少会用于支出。“总的来说,短期内风险处于平衡状态,但之后偏于上行。”该报告称。

鉴于全球经济前景面临的不确定性,该报告建议,政策制定者应重点实施审慎的政策。例如,加强社会保障,扩大失业保险的资格范围,将个体经营者和非正式行业劳动者纳入保险体系;确保将充足的资源投入医疗卫生、儿童早期发展、教育和职业培训;投资绿色基础设施,加快向低碳经济过渡。此外,政策制定者应随时准备灵活调整政策。例如,随着疫情的演化,应将政策重点从提供生存保障转向促进资源的重新配置,应将政策调整与经济活动的改善相挂钩,同时保障社会支出,避免长期维持低效支出。

“重要的一点是,需要在可信的中期框架内提供短期支持。如果高额债务限制了行动空间,那么还应加强税收征管(取消一些税项减免、改善登记系统的覆盖面以及采用设计完善的增值税),提高税收累进程度,并减少浪费性补贴,以此创造政策空间。”该报告称。

 (本文来源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