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专业建设中长期规划(2017-2025)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8-04-12浏览次数:4975

 

为了适应学校教育事业发展需要,推进专业建设,优化专业结构,夯实本科教学发展基础,增强办学活力,提高教学质量,更好满足广东及华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对外语语言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基本精神, 结合高等教育不断深化改革的进程和可预期发展趋势,制定本规划。
第一部分 建设现状
一、建设成效
(一)专业建设基础条件不断加强
1.经由引进、内部培养、招聘三结合的路径,初步建立起了结构较合理、教学科研水平较高的专业教师团队。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310人,其中,教授46人,占14.8%,副教授36人,占11.6%,讲师170人,占54.8%;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7人,占11.9%,具有硕士学位教师211人,占68.1%;有国(境)外学习工作经历的教师54人,占17.4%;有省级教学名师5人,南粤优秀教师2人,广东省优秀民办教师2人。建有省级教学团队4个,校级教学团队8个;已结题和在研教育教学研究项目460余项。
2.打造各类专业建设平台初见成效
学校建有省级重点建设专业1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5个,省级战略新兴产业特色专业1个,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建设国(境)内校外实习基地154个;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56所大学或学术机构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有国(境)外实践教学点195个,开设“2+2”中外学分互认项目3个。
(二)专业总量稳健增长
学校已建本科专业33个,涵盖文学、经济学、管理学、工学等四个学科门类。其中文学类专业14个(英语、商务英语、翻译、日语、阿拉伯语、朝鲜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俄语、葡萄牙语、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应用语言学)、经济学类专业7个(国际经济与贸易、电子商务、金融学、经济学、投资学、税收学、经济统计学)、管理学类专业9个(国际商务、会计学、物流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财务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酒店管理)和工学类专业3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字媒体技术、软件工程)。
已申报待批本科专业5个,包括文学类专业1个(泰语)、经济学类专业2个(金融工程、商务经济学)、工学类专业1个(网络工程)和教育学类专业1个(学前教育)。
(三)专业特色初步凸显
学校注重打造专业建设的外语特色和实践特色,培养创


新型、应用型人才。
现建有11个外语专业,涵盖9个语种,是广东省设置外语类专业最多的高校之一,居广东民办高校之首。
大力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动外语类专业向其他专业领域延伸,非外语类专业强化大学英语(或其他外语)和学术英语(或其他学术外语)教学,实现外语教学同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提升学生使用外语工具观察、思考、讨论、研究、解决专业性问题的综合能力。
采取建设校内教学实验室、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和国(境)外实践教学点、专门设置实践教学周(每学期第19-20周)、开展各类课外实践教学活动等有力措施,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学校坚持以学生为本,努力为学生提供高质量教学服务,同时施以严格规范的教学管理。刻苦学习,立志成才的良好学风初步形成,本科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普遍提高。
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以来,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各类学习竞赛、科技竞赛,共获奖188项。
截至2017年6月,英语专业四级通过率连续6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2014级英语专业高出全国平均水平4.25个百分点,高出独立学院平均水平20.45个百分点。英语专业八级一次通过率连续6年超过独立学院平均水平,2013级英语专业八级一次通过率35.40%,高出独立学院平均水平13.06个百分点。
连续3年有学生在日语N2考试中获得满分,德语、法语、西班牙语、俄语专业的应届学生专业四级考试通过率分别达到50%、38.46%、38.02%和86.79%,均高于全国同类院校,居领先水平,西班牙语专业2013级学生汪子文在专业四级考试中荣获全国第一名。
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通过率常年稳居80%以上的高位,2012级攀升至92.15%。在2015年6月举行的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我校学生的平均成绩在全国2591所参考高校中排名第129位,进入了前5%。2011年以来,有36位非外语专业学生在各类英语学习竞赛中获省级及省级以上奖项。
2011年以来,我校学生获国家级、省级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250项,公开发表论文195篇。2014-2017届毕业生中,23名学生成功创业,425名学生被国内外高校录取攻读硕士学位。
   (五)招生就业情况良好
鲜明的外语特色和实践特色,稳步提升的教学质量,赋予学生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与就业竞争力,为学校赢得了口碑,多年来学校招生就业一直保持着“进口旺”、“出口畅”的良好局面。生源质量逐年提高,文、理科录取投档分数线连续12年居本省高校举办的独立学院首位。近5年,学生初次就业率平均为96.23%,总体就业率平均为99.62%。
二、建设“短板”
面对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激烈竞争,针对高等教育深化改革条件下不断加强内涵建设的迫切要求,对照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中、长期目标,专业建设存在明显“短板”。
(一)专业数量偏少。
(二)专业教师数量不足、结构欠优。
(三)优势专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有待充分发挥,尚未形成明显的品牌优势。
(四)专业建设发展不均衡,个别小语种专业建设条件亟待改善。
(五)彰显专业建设水平与质量的高水平、高层级平台和品牌严重短缺。
(六)有针对性地申报建设社会急需,且能与学校办学特色高度吻合的目录外专业的思想认识和实际举措尚不到位。
综上,专业建设总体实力不强,水平不高,必须下大气力,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这些“短板”予以补强。
三、机遇与挑战
(一)从两个“高度契合”看机遇
作为民办高校,学校专业建设具有与生俱来的体制、机制优势。这一优势同当前高等教育深化改革体现出来的“放开高校办学自主权,鼓励各高校自主办学”的大趋势高度契合。
广东和华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对各类国际化视野宽阔,专业知识基础扎实,外语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俱强,具有实践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尤其是对具备此种特质的外语类人才、经济管理类人才和适应创新型产业发展需求的工科人才长期保持旺盛需求。人才市场的需求同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高度契合。
这样两个高度契合是学校未来加强专业建设最大的机遇,将支撑起学校长期发展的潜在和现实优势。
(二)从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形势看挑战
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相比,办学条件差强人意,总体办学水平相对较低,提升教学质量的空间相对较大。这是民办高校的“常态”。可以预见,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形势下,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将进一步走向深入;实施“一本”“二本”“三本”合并批次录取以后,考生将从“以选择学校为主”转向“以选择专业为主”;新专业设置将放权给学校,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负责提供专业设置信息服务,定期公布鼓励增设和暂缓增设专业名单;高校开办的各专业都将要普遍接受相关专业评估和专业认证,办学条件严重不足、教学质量低下、就业率过低的专业,将不可避免地被淘汰。
凡此种种,势必对学校经由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出更高要求,学校专业建设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第二部分 指导思想与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同志关于“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人类社会需要通过教育不断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需要通过教育来传授已知、更新旧知、开掘新知、探索未知,从而使人们能够更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更好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的指示精神为指导,牢记习近平同志希望广大教师“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作出贡献”的嘱托,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以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为基础,以优势学科为依托,以专业品牌为引领,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规范管理为抓手,整合汇聚校内外教学资源,综合协调各专业的调整、改造、升级,实现专业数量外延扩张和专业建设内涵提升的同步协调发展,提高学校专业建设总体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学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进程,建设外语特色和实践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民办大学。
二、总体目标
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本着“特色建校”“质量立校”的原则,扎实推进专业建设,实现专业建设水平的实质性提升。
具体要求是:
(一)适度增加专业数量,满足学校在校生规模扩大的需要。
(二)专业建设机制更加成熟,专业结构更加合理,专业布局更加完善。
(三)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和会计学等专业的品牌更加凸显,优势更加突出,辐射带动效应更加显著。
(四)同创新型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的工科专业充分展示发展活力。
(五)专业建设充分展示鲜明的外语特色,外语类专业强调“一外”和“二外”并重,外语专业人才培养向其他专业方向延伸,非外语类专业强调外语教学(尤其是英语教学)同专业教学深度融合。
(六)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与作用,着力培育和凸显专业建设鲜明的实践特色,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实践能力。
(七)构建四大专业群:
1.以英语专业辐射带动其他外语类专业协调发展的“外语类专业群”。
2.以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会计学专业辐射带动相关专业协调发展的“经管类专业群”。
3.以汉语言文学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重点,相关专业协调发展的“其他人文社科类专业群”。
4.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基础,直接服务广东创新驱动战略和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创新性工科专业群”。
(八)新建专业顺利通过“新设本科专业评估”和“学士学位授权专业评审”,相关工科专业、金融学专业和会计学专业获得相应的专业认证。
三、分解目标
(一)专业数量
为适应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根据未来在校学生人数1.2万人的规模,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适时申报或报备设立目录内专业,紧扣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积极创造和积累条件,适时申报或报备设立目录外专业。到2025年,规划建设外语类专业14个,非外语类专业31个,各类专业合计45个。
(二)专业布局
1.基于对“一带一路”建设和未来广东与华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将增加对英语特殊人才和东南亚国家小语种人才需求的预期,规划设立泰语专业、越南语专业和空乘服务专业(英)。
2.基于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类目录内专业申报空间明显收窄的形势,经济、管理类已设专业重在加强内涵建设和专业整合。同时规划申报或报备设立社会急需且同学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高度吻合的个别目录外专业。规划设立管理学学科门类图书情报类信息资源管理专业。
3.广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到2020年将全省高校在校学生中理工科学生的占比从2016年的33.6%提高到47%。与创新性产业发展紧密相关的新工科专业必将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鉴于各方面条件制约,学校不宜在工科专业建设上“铺摊子”。但仍应抓住机会,有所作为。规划设立物联网工程专业。
4.针对社会对英语师资的巨大需求,依托学校的英语学科优势,规划设立英语教育专业(主要培养幼儿英语教师和中小学英语教师)和体育教育专业(主要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师)
5.针对“互联网+”时代各类媒体的转型,尤其是“自媒体”的大发展对新型传媒专门人才的巨大需求,规划设立文学学科门类新闻学专业。
(三)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保证专业建设的水平与质量最重要的基础。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思路是:根据学校教育事业发展和专业建设的实际需要,走引进、内部培养和招聘三结合的路子,实现专任教师队伍的总量增加和结构优化。
1.增加专任教师总量。加大引进和招聘专任教师工作力度,到2025年,专任教师人数达到600人。
2.优化专任教师的职称结构。加快引进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抓住学校自主评审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契机,在保证规格与质量的基础上,到2025年,专任教师中有教授80人,占13%,副教授150人,占25%,讲师340人,占57%。
3.优化专任教师的学历结构。新入职专任教师必须有硕士以上学位,特别是要加快引进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鼓励中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或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到2025年,规划拥有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50人,占25%,具有硕士学位教师450人,占75%。
4.积极引进各专业领军学者,培养教学骨干。规划引进省级教学团队负责人5人、校级教学团队负责人10人。经由老教师“传、帮、带”、在职培训、校际交流、派遣国内访问学者、派赴国(境)外高校访学等多种渠道,规划培养各专业教学骨干300人。
5.积极培育标杆型专任教师。创造条件,加大培育力度,争取新获批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南粤优秀教师5人,广东省优秀民办教师5人。
6.加快引进“海归”,打造全英(双语)教师团队。到2025年,规划拥有“海归”150人,占专任教师的25%。以此为骨干,到2025年,规划拥有能够使用英语讲授专业课程的全英(双语)教师200人,占专任教师的33.3%。
7.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引进培养一批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能够系统讲授专业理论课程,又有较长时间实际工作经历或已取得相应执业专业技术职务,能够胜任指导相关专业实践教学的专任教师。到2025年,规划拥有“双师型”教师200人,占专任教师的33.3%。
8.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
高水平的教学团队是保证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的重要条件。要以课程为依托,主要是依托各专业重要的核心课程,加快教学团队建设。规划建设省级教学团队5个,校级教学团队20个。各教学团队要制定可操作、可检视、切实可行的建设规划,明确建设目标,加大制度性建设力度,在加快教学改革、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上发挥探路者和突击队作用。要注意总结、及时推广加强建设的经验,带动全校教学团队建设整体水平的全面提升。
(四)平台建设
1.专业建设
根据省厅专业建设平台工作重心的调整,规划建设省级重点建设专业2-3个,省级特色专业3-4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校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8个,校级战略新兴产业特色专业(工科专业)2个,校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3个。
2.课程建设
(1)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构成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架构,课程设置既要体现科学性和前沿性的有机结合,要符合各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要求,更要高度契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各专业要按照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省级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指标体系的要求,紧紧围绕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核心课程,精心设计教学大纲,就课程的教学材料(含教材、辅助教材、参考书目及网站、各类线上与线下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等作出明确规定,并在课程教学中切实贯彻执行。
(2)标志性建设成果
各级精品课程、在线开放课程、网络课程的建设既体现课程建设的成果,又能为课程建设的整体质量提升提供宝贵经验和可资借鉴的样板。规划建设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1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6门(外语类课程3门、非外语类课程3门),校级示范课程20门(外语类课程8门、非外语类课程12门),校级在线开放课程40门(外语类课程15门、非外语类课程25门),校级网络课程70门(外语类课程30门、非外语类课程40门)。
3.教材建设
思想政治课一律使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指定的教材,各专业课程要普遍选用体现本学科研究前沿和最新研究成果的国家级和省级规划教材以及重点高校广泛使用的权威教材。要秉持开放、适用、严格审批的原则,选用优秀的国外原版教材。
作为学校教材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自编教材的水平和质量直接反映专业教师在特定学科专业领域的学术造诣和学术地位,在相当程度上代表着学校相关专业的建设水平。规划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十三五”“十四五”省级规划教材2部,学校立项自编教材10部。
4.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规划建设国家级实践教学基地1个;规划新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2个,省级协同育人平台1个;规划新建教学实验室10间、多语种学习平台2个、软件操作平台10个、网络操作平台5个;规划新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300个,国(境)外实践教学点65个。
5.教育教学研究
规划完成省级教研重点课题10项,一般课题20项;校级教研重点课题40项,一般课题200项;力争获得省级教育教学成果奖2项;选准苗子,深化改革,扎实建设,积累条件,努力冲击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奖。
6.创新创业教育
深刻认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意义,正确处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关系、创新创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活动的关系、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的关系、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与面向少数学生的关系,认真落实各项工作要求,建立健全融校内课堂教学、校外实习实践、学生自主创业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规划建设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1个,获批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40项、省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300项,立项校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800项。
7.质量工程建设
质量工程建设涵盖特色专业建设、重点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团队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建设等重要方面,构成专业建设的实际内容。针对学校教育事业发展对深化专业建设提出的要求,规划申报立项省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40项(不含“大创”项目),立项校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200项(不含“大创”项目)。
第三部分 建设举措
一、加强组织领导
夯实专业建设,加强组织领导是关键。专业建设是一项需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的基础性工作,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将专业建设列入日常工作日程,层层抓落实。学校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由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任主任,成员包括各学院院长、教学部主任、教务处处长,就专业建设方向性、根本性的重大问题展开研究、作出决策、部署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设在教务处,由教务处主管专业建设工作的副处长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协调校内各单位,处理涉及专业建设的日常工作,并密切跟踪,检查督办。
二、建设“四大工程”
遵循建大学、办高等教育的客观规律,围绕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外语专业人才和其他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尤其是针对广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对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提出的新要求,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目标和业已具备以及预期未来可能具备的各方面实际条件,果断推进专业建设“四大工程”。
(一)外语类专业群“腾飞工程”
旨在将已经基本具备条件,在专业建设与发展方面能够充分展现优势、凸显特色的外语类专业进一步做大、做强,使其学科优势更加明显,专业特色更加鲜明,率先强力腾飞,努力冲击国家级、省级专业建设平台,实现在英语专业带动下,外语类专业整体建设水平和质量大跨度跃上新台阶的目标。
(二)经管类专业群“攀登工程”
旨在将在专业教学与外语教学和实践教学充分对接、融合生长方面成效突出,已经展现出发展后劲的经管类专业推向新发展,努力攀登高层级专业建设平台,实现在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会计学专业的带动下,经管类专业协调发展,建设水平和质量明显提升的目标。
(三)创新性工科专业群“提升工程”
旨在进一步打造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基础,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为统领,软件工程专业、网络工程专业和物联网工程专业等工科专业协调发展,整体推进的新格局,振兴创新性工科专业的稳健发展,提升创新性工科专业服务广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综合能力的目标。
(四)其他人文社科类专业和新办专业“帮扶工程”
旨在给予目前各方面建设条件相对欠缺且暂时处在专业建设“边缘地带”的其他人文社科类专业和新办专业更多、更实在的扶持和支持,使这些专业获得相对优惠的发展条件,相对宽阔的发展空间,相对适宜的发展环境,实现促进新办专业逐步成长壮大,规范建专业,实干谋发展的目标。
三、深化教学改革
加快专业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是动力。加强专业建设要向深化教学改革要思路,要办法,要成效。学校各级领导要更新教育观念,以宽阔的视野和创新思维,审视专业建设的各方面工作,围绕专业建设,扎实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与方法改革、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改革、教学质量监控评估制度改革、实践教学模式与内容改革、创新创业教育形式与内容改革等多项教育教学改革。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和深化教学改革的进程,适时、稳健地推出操作性强、可检视、相互配套的教学改革举措。紧扣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将教学改革成果有机融入专业建设的实际进程。努力形成推进专业建设的系统性、全方位改革态势。
四、优化师资结构
提升专业建设的水平与质量,师资队伍是基础。高水平教师始终是加快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基础性的决定因素。
(一)始终将师德师风建设放在首位,加强师资队伍的思想建设,提高教师的政治素养。要求和激励广大教师时刻牢记教书育人的光荣使命,争做立德树人的典范。
(二)引导和鼓励教师立足自身的学科专业背景,盯住本学科、本专业发展的学术前沿,社会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大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展开多层面、多维度学术研究和教育教学研究,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三)盯住建设高水平本科专业的长远目标,针对各专业建设的阶段性工作重点、特殊要求和各项建设指标,实施引进、内部培养、招聘三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策略,实现专任教师的数量增长与结构优化。
如此多管齐下,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可靠,业务过硬,数量充足,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合理,能够胜任专业建设工作需要,整体业务能力较强,教学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
 
五、借力“评估”“认证”
本科专业评估是对专业建设全貌的客观检视,秉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各专业都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吃准吃透《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学士学位授权专业评审指标体系》和《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新设本科专业评估标准》各项指标的具体要求和“评优标准”,尤其是盯住其中的“核心指标”,有针对性地开展建设,争取以优异成绩“达标”。
专业认证是为了保证高等教育质量,对相关专业进行详细考察的外部质量评估。顺利通过专业认证,表明权威认证机构或第三方认证机构认定相关专业现在和在可预见的将来能够达到认证机构规定的办学标准。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所有工科专业都需要通过专业认证。其他如酒店管理、财务管理、国际商务等专业预计也极有可能会被列入需要认证的范畴。
鉴于专业认证会成为未来各高校深化本科教学体制改革,衡量本科教学质量,甚至获准开展本科教学的“准入门槛”,学校及相关学院的领导对专业认证要予以高度关注,未雨绸缪,提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一是要摸清情况,收集信息,掌握动态;二是要吃透标准(《华盛顿协议》),找准“短板”,加强建设;三是要组织专门力量,制定工作方案,参照兄弟高校已通过专业认证专业的相关材料,整理汇总专业认证的相关文档资料和支撑材料,试填报专业认证的相关申请书。
专业评估和专业认证既是压力,更是动力,将“倒逼”各专业深化改革,加强建设,提高质量。
六、规范教学管理
(一)制定人才培养规格,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的要求,紧扣学校的办学特色,制定各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以此为依据,制定、完善和实施充分凸显鲜明外语特色和实践特色的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二)建立严格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
坚持以教师和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规范教学管理,保障高水平专业建设。规划针对专业建设和常规教学工作的各环节,制定、完善、发布、执行相互配套、紧密协调、体系严谨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保证专业建设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有规可依,有章可循。
(三)执行严格的教学工作纪律
常规教学工作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对教学过程进行严格规范管理,是落实专业建设各项举措,切实提高专业建设水平,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所有教学工作以及各教学环节都要严格执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学校颁布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保证教学工作有序运行。强调专业教师必须遵守教学工作纪律,尤其是要谨守政治纪律。
七、推进国际交流
经多年建设,学校业已形成鲜明的外语特色。这是学校未来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也是切实推动专业建设的重要支点。基于这一特色,本着培养具有正确的政治观念、良好的思想品德、宽阔的国际视野、创新性思维方式、扎实的专业知识、极强的实践精神与实践能力、熟练掌握一至两门外国语言,能够直接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在推进国际交流合作方面已经取得了突出成绩。
现在需要进一步升华的是,要基于学校鲜明的外语特色,将国际化元素全面融入专业建设,不断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形式与内容,使之在面上更加宽阔,在点上更加深入,在形式上更加灵活,在内容上更加丰满,在效果上更加实在。
(一)继续巩固现行“2+2”中外学分互认、教师外访、学生赴国外带薪实习、外语类专业学生赴语种对象国研修等项目。
(二)积极创造条件,提升中外交流合作的层级,争取同国(境)外3-5所知名高校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三)创新国际交流合作内容,在选准合作对象的基础上,深度推进“3+1+1”“3+1+X”本硕连读项目。
(四)力争获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留学生教育项目,并在近两年“落地”我校。
八、加大资金投入
专业建设要见成效,加大资金投入是重要保障。专业建设的方方面面都需要有相对充足的资金投入。
(一)各学院(教学部)和其他相关职能部门,要根据本规划,组织力量,精心策划,积极申报各类国家级、省级专业建设项目(包括各类专业建设平台、各类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各级规划教材出版资助、涉及专业建设的各类软硬件建设项目、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大创”项目等等),争取更多纵向资金投入。
(二)各学院(教学部)要依托自身的学科专业特点和优势,积极开展同企业和各类社会团体的深度合作,取得并完成横向研究课题,向社会提供优质智力服务,争取更多横向资金投入。
(三)财务处要在全校综合平衡的基础上,加大学校财务预算中专业建设的资金投入。
九、实行“动态管理”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向学生和社会提供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服务产品。专业建设,归根结底要在遵循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服务于、服从于社会经济发展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
学校要密切关注人才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趋势,根据对招生就业状况的科学分析与准确预期,适时调整专业布局和专业建设重点,对专业建设实施分类指导、动态管理。生源充足、社会需求旺盛的“热门”专业要加快发展。对生源不足,连续3年第一志愿生源不到招生计划数30%的部分专业,或就业前景暗淡,连续3年就业率低迷的部分专业,果断予以调整、撤并。
十、检查、验收、表彰
各学院、教学部要依据本规划,以“十三五”收官的2020年和“十四五”过半的2023年为时间节点,围绕本规划提出的各项建设任务,详细制定加强本学院(教学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的实施方案,务必将相关建设指标、完成时间和建设措施具体化。相关职能部门要依据本规划,就涉及本部门的建设任务,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按照上述时间节点,积极推进工作,保证限期完成。
对各学院的专业建设进展情况和相关职能部门围绕专业建设开展的工作,学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2020年12月和2023年6月,聘请有关专家,按照四个专业群和本规划所涉及的职能部门,组成四个专业建设检查验收专家组,组织两次阶段性检查。2025年10月进行终期验收。2025年12月,由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对本专业建设规划落实情况进行全面验收。
学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根据检查验收的结果提名专业建设先进单位和个人,报请学校予以表彰。
时间:Apr 12, 2018 2:31:00 PM   

录入者:吕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