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黄启乐,男,教授,研究生学历。1984年成为正式党员,至今已有33年党龄。初中他是团委的宣传部长,1968-1978年在韶关市凡口铅锌矿务工,1978-1982年在中山大学哲学系就读获学士学位,1982年始在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任教。1987年毕业于广东省委党校研究生班。曾担任广东省委党校行政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除了在党政领导干部培训、进修班讲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保障》等专题课外,曾在大专班、本科班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形势与政策》、《公共行政学》、《行政管理史》、《政策学》等课程,为硕士研究生讲授《邓小平理论研究》、《外国政治制度研究》、《公共政策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研究》、《比较行政研究》等课程。曾主编《珠江三角洲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建设》等论著3本,合作发表《难解的方程式---行政权力的划分和配置》等专著2本,主编《简明行政管理学》等教材3本。在《中国行政管理》、《广东社会科学》和《岭南学刊》等国家和省级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薪火相传,将思政精神传承下去
——访南国商学院思政教授黄启乐老师
33年的党员身份,11年跌宕起伏的矿山务工,面临着种种困难甚至是生命危险,然而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的他,紧抓命运的绳索,考上了中山大学哲学系。他曾任职于中共广东省委党校,桃李芬芳,心满意足,淡泊名利、潜心修行的他珍爱着生命,言语中无不再次洗礼和震撼着我们的心灵。他,就是现任职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的黄教授;他,就是称我们为朋友的和蔼可亲的黄爷爷;他,就是始终坚定党的领导,热爱着祖国的共产党员黄启乐同志。
淡泊名与利,静修身与行
初中时期,身为团委宣传部长的黄启乐早已申请入党,由于当时的审查很严、门槛高、考验时间长,后来更因为文化大革命,黄启乐被迫停止了入党的步伐。
文化大革命时期高考停止招生,正在读高一的黄启乐无法继续读书后,在韶关市仁化县属于国家冶金部直管的矿山工作了11年。
解放战争前国民党是执政党,铁路是属于半军事化的。黄启乐的父亲当时是一位火车司机,因为开火车技术好,被选为给蒋经国开专列的火车司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其父亲的名字被写入国民党名单。宋庆龄在抗日战争中建立了一个儿童保育院,收养因日寇侵略而家破人亡的孤儿,而黄启乐的母亲是儿童保育院的工作人员。虽然宋庆龄后来当了共和国主席,但在抗日战争时期还是国民党员。因此黄启乐的母亲因追随宋庆龄而作为国民党敌特被批斗。由于受父母亲被批斗的影响,黄启乐在矿山时被安排到最艰苦的井下工作,名为“接受工人阶级的再教育”。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在这种特殊时期的特别身份束缚下,无意事总会被有心人所利用。他随意抄下一首初中课文中解放军飞行员作的诗:“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谁敢来侵犯,留下脑袋来。”,却被人诬告为“写反诗”,从“可以教育好的子女”降格为“现行反革命”,不仅被批斗,而且从“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变成“接受工人阶级监督劳动改造”。
此时前景茫然,而命运似乎总喜欢考验。矿山工作分小组,一组有九个人,黄启乐是其中一员。组里的班长喊他“去拿些工具过来”,黄启乐离开了工作的区域,当他回来的一瞬间发生了让他此后不停做噩梦的事——采场头顶一块巨大如乒乓球桌般大、厚近身高一半的花岗岩猛地砸了下来,将组里其他八个工人全压在底下。在那一刻,心情压抑已无法说话的黄启乐不顾手臂被花岗岩石划出的长长的伤口,与同事一起用炸药把沉重无法撬动的花岗岩石炸开,迟钝地清理着同伴已模糊不清的尸体。文革被批斗的他、与死神擦肩而过的他,在此后遇到任何困难心中已不再困惑,知足常乐就是他拥有和坚持的心境。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文革”结束后,紧抓 “国家人才紧缺,加快培育人才”的机会,29岁的黄启乐成为1977年恢复高考后首批大学生,赶上了读大学的末班车。黄启乐考了327分,在当时是可以进北大的,然而命运却再次跟他开了个玩笑,喜欢读书的他却因单位开具证明的失误而无法被北大的图书馆系录取。幸运的是,国家政策对于高分但因故无法录取的人员进行补录,黄启乐抓住机会进入了中山大学的哲学系。当问及为何会选择哲学系时,黄启乐同志说:“哲学可以训练人的思维,帮助人更好地看问题。”学着辩证地看待问题的他并不在乎名利,在大学期间他并不在乎各种名誉申请,注重的是个人身心的修养,就像名字“启乐”般,不断地启明自我与知足常乐。
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省委党校的时候,黄启乐教授当时还不是一名党员,这就让他很好奇,为什么当时还不是党员的时候,省委党校却要他去授课。后来才知道,省委党校的领导们看中的是他在大学期间的优异表现,在省委党校工作的期间,黄启乐教授仍然觉得自己离做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是由于组织的信任,在1983年7月1日,他被发展为一名预备党员,经过一年之后转正。在广东省委党校工作期间,他就是这样一个淡泊名利的他,他不在乎“优秀党员”的荣誉称号,但是会以一个合格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当党委让他申报“优秀党员”称号的到时候,他推辞道:“我未够资格”。而在党校工作时期最让黄启乐同志有成就感的事情是什么呢?便是尽自己的责任,呼吁课堂上作为党政领导干部的学员,要合理平衡社会问题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看到学员思想有所感悟、提升心中很是欣悦。当然,黄启乐教授成为共产党员以后也有觉得后悔的事,那就是有一段时间,黄启乐教授曾一度意志消沉,因为某些政府官员只重视经济建设而忽视了精神文明建设,很多地方都是以GDP来论英雄,当时在黄启乐教授看来,该两手抓的时候,却一手硬一手软,这样的发展不是一个好的发展,但面对这种情况自己又无能为力,而导致了一段时间的消沉。不过在教授现在看来,这种消沉还是因为自己当时看法的不全面性导致的,所以,在以后的事情中,黄启乐教授在看问题的过程中都从多角度去看,给我们的启发是看问题就不要局限在一个地方。
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的授课期间,教授说了一句让人振奋的话,那就是:什么让我工作多年依然充满激情呢?那就是教书育人的那种思想。在省委党校的时候,教授用自己的思想去影响地方官员,让他们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而在南国,教授则用这种思想去影响新一代的大学生,教授说过,只有学会了怎样去做人,才能去做更加成功的事情,“我是随着共和国的成长而成长的。”黄启乐教授笑着说。1949年出生,与共和国同时长大,1983年7月1日在党的生日成为预备党员,1984年成为正式党员。黄启乐教授始终坚定对党的信心,认为党的领袖是可信赖的,“从哲学的角度看,历史变化是有规律的,任何事物都会经历产生、兴起、繁盛、发展的过程。”他认为现今习近平总书记决心恢复“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和从严治党的举措深得民心,人民对党越来越信任,越来越拥护,在党的领导下,办成了过去很多办不成的大事,解决了过去无法解决的许多问题。偶尔,或许能在校园操场上看到拥有乐观心态的他打太极散步的身影。
从政基于奉献,思政应被重视
在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方面,黄启乐教授对有志向于从政的党员同志有一些建议:“首先一点,不要想着发财,其实呢,从政是很高尚的一个职业,它的高尚在于奉献,从政者应该是一个奉献者,这一点连西方国家都认同,他们提的是为公众服务,所以西方有些人从政了,原来自己有家业有产业,他们从政的时候连工资都不要,等于他们是为国家来做贡献的。那我们作为共产党所领导的国家,官员更应该是这样子,因为我们服务的对象是广大老百姓,所以我对他们的建议第一条是不要想着当官,如果你老想着当官的话就不宜从政,否则只会坑害百姓;第二条是你也不要想着发财,想发财你去搞企业去创业。那么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我觉得从政者能够把党和国家的意图贯彻下去,然后让老百姓得到幸福,那么对他来说这就是巨大的收获,虽然他得不到钞票,但是得到了民心,这是钞票换不来的。”对于那些贪腐官员,黄启乐教授觉得他们虽然是受到了高等的教育,但那只是专业知识方面的教育,并没有很好地接受到正确的思想政治类教育,所以导致了他们并没有树立真正为人民服务的概念,连最基本的服务都没学会,怎么能当好一个官呢?
在采访中,我们提到一个问题:现在很多人的学习方式都是功利性学习,所以造成思想政治类教学在某些同学心目中不够重视,黄启乐教授对待这持什么样的态度?“这个责任我觉得不在学生,而在于学校和社会。过去在这个方面没有抓好,很多大学包括重点院校都没有重视这个问题,都是把思政课作为可有可无的,随意压减、挤占思政课的时间。你学校本身就这样来对待它,又怎么能期望学生能好好重视这些课程呢?而社会上又存在歪曲政治的本意、不问政治和淡化政治的倾向。所以我觉得责任并不在学生,责任在学校在社会,思政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他侧重于提醒、引导我们怎么做人。前一段社会弥漫一种对政府不信任的风气,老百姓慢慢认为政治是在玩弄权术,因为贪腐官员毒化了社会风气,慢慢影响了学生们对政治的理解,对于政治是一种歪曲的理解,所以我觉得责任在于学校、在于这个社会。那么我作为一个思政老师,我能做什么呢,我只能尽我的能力,我用正确的导向把这门课讲好,让学生们认识到这个社会并不是这样子的。这个社会风气会有污浊的时候,只要我们每个人能够学会分析它,去坚持真善美的东西,最终还是会恢复到风清气正的状态,我知道我个人力量是绵薄的,但是我还是希望能把这门课讲好,让学生们能够从中受到启发。我觉得磨刀不误砍柴工,一个学生如果连做人都不会,专业课程学得再精再专业,那么有什么用呢?”

【访谈后记】带着对老党员的崇高的敬意和对自己心灵的一次洗礼,我们与黄启乐教授开展了长达两小时的访谈。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平凡的经历铸造非凡的品格。黄教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优秀品质。作为党校、独立学院思政教授的他,更是坚守岗位、脚踏实地做好人民教师一职。他用自己渊博的知识、优秀的党性修养去影响他身边的每一个党员干部。黄教授也是个积极向上、乐观的共产主义战士。曾多次历经生死磨难的他,使其更加认识到生命的可贵。他说,每天睁开眼醒来还能见到这大千的世界,是多么开心的一件事。黄教授认为使自己更快认识新生事物的最好办法就是多跟学生们、年轻人们接触、相互学习、相互进步。曾在我们党发展不成熟、犯错误的时候,黄教授也因此遭受很大的磨难。但他没有放弃相信中国共产党,而是用哲学的知识来解释这一事物发展规律的现象,一直鼓励自己奋力前行、脚踏实地,相信中国共产党一定会好起来。尽管遭受各种的误解与磨难,黄教授没有放弃自己,没有放弃相信中国共产党,而是用自己微薄的力量,言传身教,把哲学思想、观念传达到学生身上,也起到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而作为发展对象的我们,更应该以黄启乐教授为优秀榜样,用党员的标准来规范自己,奋力前行、尽力为党、为人民、为身边的同学发挥党员的作用和价值,做到坚定信念、踏实认真、锲而不舍、追求卓越。
(党办 吴雪仪,郑小金,詹科,李明杰)
时间:Dec 7, 2017 4:18:00 PM
录入者:翁琳